analysis

星期六, 8月 20, 2005

書海潛遇(6)—醫學 410

[書海潛遇(6)—醫學 410 (包括 390 人類學)]

[災難和急救]

遇上災難,首先要懂得冷靜(對,這最重要),其次要知道如何應付最安全,最後當然就是為傷者做急救。

《危急應變指南》李勉民主編,讀者文摘(香港),1988(?)
《救命﹗—求生急救學》常曉通等,竹林(香港),1992-10(1)
《逃出生天﹕危難應變秘笈》Joshua Piven, David Borgenicht,萬里(香港),2002-5(1)
《逃出生天﹕旅行應變秘笈》Joshua Piven, David Borgenicht,萬里(香港),2003-3(1)

《危急應變指南》是讀者文摘的著名手冊,除了急救常識之外,亦有很多不同危難的應變原則(天災或人禍都有)。本書經特別編排,方便危急時立即翻閱。
《救命﹗—求生急救學》同樣亦包括一些危難處理的原則,但內容伸延得很離奇,例如迷失在沙漠怎樣找水之類……

《逃出生天》是一系列的小書,我也買了三本。這系列用很有趣的形式介紹一些危難和應付方法。「危難應變秘笈」和「旅行應變秘笈」都提及一些很常見的問題(如遇上暴動),也有一些「匪夷所思」的題目,例如對付鱷魚鯊魚、跳火車、氣管切開術(日劇《救命病棟24時》第一集開首時江口津介就表演過一次—另見中文官方網)等等……
我手上還有一本是「拍拖應變秘笈」,但上述兩本才跟災難有關。「拍拖應變秘笈」甚至提到去餐廳吃完東西發現沒錢可以怎辦(逃走或洗碗……又教你用洗碗機)、如何識別人妖、跟人家過夜後發現忘了對方是誰又怎麼辦……等等的「爆笑」題目。


《急救手冊》美國醫療協會,博益(香港),1993-5(?)
《急救課程手冊》聖約翰救傷會出版委員會,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2002-3(修訂版)
《救護手冊》醫療輔助隊,政府印務局(香港),2000版(2002-1印)

急救手冊多的是,這裡只是給一些例子,沒甚麼特別介紹的。
美國和英國的急救手冊都有很詳盡的內容。根據我的急救老師說,因為香港交通方便,所以有很多內容都簡化了,反正只要維持傷者生命,等救護車就成了。英美地大人少,急救手冊便比較詳盡,因為你要把傷者包紮、初步處理,再自行送院也。
《急救課程手冊》和《救護手冊》各有千秋,《急救課程手冊》圖片比較精美、圖解簡單方便閱讀,《救護手冊》不那麼「親民」,但包括執行的救護程序、無線電術語等,皆因這是醫療輔助隊的訓練手冊。

[解剖與法醫]

其實是兩碼子事,不過解剖學引申到病理學,病理學又是法醫學的前提。


《人體的地圖》高橋長雄,暢文(台北),1993-3(2)
《彩色人體解剖學》橫地千仞,國豐文化(台北),1992(3)
《人體解構》姚大衛、鄺詠衡、李嘉豪、路鋼、方馬榮、劉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2005(1)

三本介紹人體結構的書。

《人體的地圖》顧名思義,是圖畫。全部用畫介紹人體結構和各系統、器官的功能。對一般讀者而言,是一部綜合性的生理學書籍,但並不注中於解剖。

《彩色人體解剖學》就是名副其實的解剖書。全書都是真人解剖照片,讓人大開眼界。有人會覺得可怕,但我覺得不恐怖,倒是有一幅從背後剖開(兩個長方形)看腎臟位置的圖片,令我有點奇怪的不寒而慄。
要注明,這本書我只是在中大學生會檢來的(因為保安組會把無人認領的書送來學生會,學生會就讓學生隨便拿走),相信是醫學生拋棄的書。

《人體解構》則是中大解剖系與科學館合作展覽的冊子,裡面都是經製作的塑形標本,也有整個人的橫切片。相比起《彩色人體解剖學》而言,《人體解構》的標本大多不是整個真人,顯得沒那麼嚇人,我相信這本冊子的圖片是很適合作生物科教材的。
(很遺憾,我在開放日時去過港大醫學院的解剖標本室,威爾斯醫院的中大醫學院病理博物館,倒無緣一進。)


《聽聽屍體怎麼說—法醫學的故事》上野正彥,志文(台北),1998-4(1)
《科學辦案的現場—法醫鑑識的世界》須藤武雄,志文(台北),1990-10(1)
《難逃髮網—每根毛髮都有一張臉》須藤武雄,志文(台北),1990-10(1)
《法醫學入門》八十島信之助,牧樹(台北),2001-3(1)

日本法醫著作的中文譯本,都出自台灣。

上野正彥的《聽聽屍體怎麼說》是很有名的作品,相信不少人都認識。除了說故事之外,也順道對日本的法醫(監察醫)制度作出描述,讓你了解日本與香港不同的死因檢驗制度。
作品令人感動之處,在於作者的感言﹕法醫是替死者說話的人,是保護死者免於冤屈的人—這點相信是源於宋慈把作品稱為《洗冤錄》的那份正義感。作者亦提及,法醫檢查對社會有推動作用,作者就曾研究老人自殺個案,發表論文促使日本社會關注老人問題。
據知上野正彥還有另一本法醫著作的,但我一直沒遇上。

須藤武雄的《科學辦案的現場》和《難逃髮網》都是和《聽聽屍體怎麼說》類似的作品。我還未細讀。

相對於前幾本故事形式的法醫著作,八十島信之助的《法醫學入門》就是比較有系統的學術著作,向一般讀者介紹法醫如何辨認死者的特徵和死亡細節,亦提及親子鑑證—這也屬於法醫學。
對於法醫學(學問)有興趣的人,應該讀這本書﹔對法醫(人)有興趣的人,也許會比較喜歡前幾本書了。


《洗冤集錄》宋慈(宋楚翹編譯),西北印社(香港),2002-6(2)
(這是另一版次的封面,我的版本是綠色封面)
《法醫奇案實錄》吳月華,花千樹(香港),2003-2(4)

回到中國,法醫學的原始光茫,當然少不得《洗冤集錄》。
有關《洗冤集錄》的書評,我早就寫過,可供參考。
一言以蔽之﹕古代法醫學的經典。

《法醫奇案實錄》是香港的法醫真人真事。作者介紹有生物科技的背景,所以對一些法醫科技如基因指紋的製作亦有著墨。不過故事性比學術味更濃,讀起來不差,但(在下)學到的東西有限。

《犯罪偵查事件簿》小野一光,永中國際(台北),1999-1(1?)

一本與法醫無關的書,本屬社會類,但與其他社會類書籍實在格格不入。放在法醫一欄,反覺自在。
這本書主要是以日本警方取締奧姆真理案的行動為藍本,解釋警方偵查和破獲罪案的程序和方式。我還未讀,但如果想了解警方的話,讀過這本書應該會有所啟發。

[傳染病]

《病毒最前線—出生入死三十年》Joshua Piven, David Borgenicht, Jennifer Vorich,先覺(台北),2001-10(1)

病毒專家 C.J. Peters 的傳記,當事人在美國陸軍的醫學研究所擔任軍醫。研究所負責研究各種疾病,以便軍隊進行免疫,所以當事人也經常出入各國疫區進行研究,就像世衛CDC 經常做的一樣。
這本書記載了很多當事人的親身經歷,他和同事遇上很多千鈞一髮的情況,甚至身染危疾。
美軍聘請他們固然是為了保護自己,但為了研究疾病,他們也同時協助了很多研究水平不足的國家和那些身在疫區中的平民。
就像孔子對管仲的讚頌﹕民至於今受其賜也。每一位研究和對抗疫病的人,都配得起這句讚頌。

(註—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皇疏﹕「於時戎狄交侵,亡荊滅衛。管仲攘戎狄而封之,南服楚師,北伐山戎,而中國不移。故曰受其賜也。」)

其他有關疫疾的書,早載於七月五日的日記,請移玉步觀看。
《瘟疫的文化史》的批評見七月十日及十五日日記。
對於《流行病史話》的「補充批判」見七月廿六日及廿七日日記。

[一般西醫和生理]

照顧日常健康,自我檢查輕微症狀,也等於協助了基層醫療。


《家庭醫療手冊》香港醫學會,博益(香港),1990-3(?)
《實用自我醫護指南》香港醫學會,博益(香港),1994-9(1?)
《醫學保健常識180問》胡承堅,博益(香港),1996-5(?)
《個人健康指南》Philip T. Hagen主編,萬里(香港),2003-3(1)
《自我測百病》劉宏生等主編,南粵(香港),1997(1)

頭三本博益出版,都是針對香港本地讀者而寫的書,方便大家認識一些常見疾病的症狀和治療,當然最常見的是「記得睇醫生」。香港醫學會常編的書,尤其針對一些本地常發疾病,例如肝炎,這些在外國的書中,並不會著重介紹。(華南是乙型肝炎高發區,曾有人在湯本論壇上聲稱這是外國的細菌戰陰謀,言之鑿鑿,真係唔知好嬲定好笑……)

《個人健康指南》是美國書籍的翻譯,是一本家庭用保健手冊。除了一般疾病和症狀的治療外(西方很強調輕微疾病不用看醫生吃藥—就算看醫生也不會給藥—改為休息和舒緩症狀),也提及一些旅遊衛生、職業健康之類的簡單知識。不學術化,卻是綜合性的日用手冊。

《自我測百病》也是同類的著作,但主要是教你如何作自我檢查,就不會討論其他有關疾病的問題了。

《哮喘預防和治療》John Rees,得利(香港),1991-9(?)

「家庭醫生系列」其中一本,是舊書,可是在一些書局和特賣場裡,還可能找得著。每一本有一個主題,由頭痛經痛到生癌中風不等。給讀者一些簡單的病理和治療知識,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是認識該類疾病不錯的入門。
當然,因為出版已久,並不包括一些最新面世的藥物或療法。可是書中所載的療養需知,對於病人和家屬仍然很有用處。

《朗文內科學手冊》P.C. Hayes等,朗文(香港),1994(?)

一本很「變態」的書,老實說不應該是它變態,是買它的我變態。
因為這其實是一本寫給實習醫生用的手冊,只是把英文譯成中文出版(不知哪位醫生會買﹖)
不能說沒有用(我也用過),不過既然是寫給實習醫生看的,對一般家庭讀者作用就不大了。

《免疫系統的作用》Jeff Baggish,緯輝電子(香港),1995-6(1)
《大腦與智慧》A.D. Noritt-Moreno,緯輝電子(香港),1995-11(1)

不是討論疾病,而是討論一般生理系統的作用。配合大量插圖,介紹深入淺出,很適合讀者對有關題目作進一步的認識。至少我覺得內容絕不低能。

《怎樣使性生活過得和諧》(作者缺),衛生(中國?),?(?)
《醫學遺傳學》尤培成,大光(香港),1979-2(1)

兩本陳年舊書。
前者相信是一本大陸書(簡體字+行文),對性生理和避孕等知識的講解卻很全面—至少香港的性教育也做不到這個水平。(香港性教育從來只係「到喉唔到肺」,一來怕左班衛道士同家長,二來老師自己隨時都係前者既同類……)
後者雖然出版甚早,但對於遺傳學的解釋也很深入。作為一本通俗著作,在當時已經算不錯。不過這本書主要集中於遺傳病方面,而不是遺傳學理論本身。

[藥和毒]

凡藥都是毒,凡毒都是藥。藥和毒沒有本質上的分別,分別只在劑量。
藥劑學的常識,竟然曾有人要求我 quote reference。我都唔記得邊度可以 quote 到俾佢勒。你叫我去邊度 quote 「1+1=2」﹖

在我的分類中,藥劑包括一切藥物、營養學和毒理學。


《維他命與你》盧勝,醫藥衛生(香港),1991-9(?)
《維他命聖典》Earl Mindell,笛藤(台北),1994-12(1)
《維他命、礦物質、營養補充品》H. Winter Griffith,笛藤(台北),1994-7(1)
《維他命與你》是一本舊書,不算很專業,但有不少有關維他命的小故事,讀起來還不錯。

《維他命聖典》我買了但未讀,比較著重於「哪種維他命有哪種功效」,就沒有前者的趣味性了。

我最有興趣介紹的其實是《維他命、礦物質、營養補充品》一書。這是一本工具書,詳列各種「補品」的製劑、證實功效、未證實的功效、缺乏症狀、服用劑量、過量症狀、注意事項等等……
這本書的重要性在於,打破一般人認為「補品無副作用」的誤解,就算簡單如維他命、氨基酸,一樣可以食死人。
所以在實習時,我便抄下資料印了一張副作用列表來警告我的學生們……

還有,維他命的正式譯名是維生素,不過我不喜歡這個譯名。維他命才是個兼顧意譯和音譯的好名,雖然它比較口語化。


《最新日常用藥寶典》橫山泉等,世茂(台北),1992-11(1)
《藥師司藥—常用藥物使用手冊》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皇冠(香港),1997-2(1)
《常用藥物手冊》周自永等主編,中華(香港),1996-10(1)
《The Pill Book》Dr. Harold M. Silver主編,Bantam(美國),2002-5(10)
《藥物的奧秘》G. L. Longenecker,緯輝電子(香港),1995-6(1)

另一本我很有興趣介紹的舊書是《最新日常用藥寶典》。這本書由日本的藥劑師撰寫,警惕人們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企業為銷售藥物,往往只誇大藥物的效用。人們以為可以靠藥物支撐忙碌的工作生「捱」,結果卻身受副作用影響而不自知。
自從讀了這本書後,我就盡量不用藥物了,病了早點休息、頭痛時飲一杯茶或可藥(因為咖啡因本來就是止痛藥,你吃的藥丸也有這成分,只是劑量當然大得多)。只有在很不舒服,或者看過醫生後,才會服藥。

《藥師司藥—常用藥物使用手冊》是由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很奇怪,不執業的不准入會嗎﹖)編寫的書。他們當然不像前者那樣搞「藥物/商大批判」,但也介紹了不少常用藥物的使用常識,現在也許還找得到的。

中華出版的《常用藥物手冊》是一本專業手冊,不過卻不太好用。我發現這本書的藥名大多只有正式藥名,從醫生藥包上商標名根本查不著。所以我不認為這本書對一般讀者(如在下)是有用的。
如 果不介意讀英文的話,《The Pill Book》是一個好選擇,裡面可以依藥名、商標名尋找藥物資料,甚至有彩圖插頁可供搜索之用(當然,藥物形式很多,這些彩圖不保證跟你手上的藥一樣)。不 過要留意《The Pill Book》有兩本,一本專講處方藥(即理論上須有醫生處方才買得到的),一本專講非處方藥(即是超級市場便利店隨處出售的那些),別搞亂了。我買的是前 者。

前述各書大多講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對於藥理的解釋也有,但一般人未必看得明白。《藥物的奧秘》就是一本解釋藥理的通俗書籍,大量精美插圖幫助讀者了解一些常用藥物和毒品發生作用的原理。當然,如果要了解專門的藥理學知識,就要另外找一本專著了。


《圖解家庭中毒防治手冊》內藤裕史,世茂(台北),1992-12(1)
《中毒急救手冊》內藤裕史,遠流(台北),1990-12(1)
《常見食物中毒的防治》盛一平,渡假(台北),1991-1(1)
《動植物致毒的防治》華惠倫等,渡假(台北),1991-5(1)
《毒物小百科(生活系列005)》大木幸介,銀禾文化(台北),1993-3(1)
《完全圖解中毒手冊(1)》致死藥與毒的可怕研究會(?),茉莉(台北),1995-10(1)

前 四本都是一些預防中毒和急救的書籍。《圖解家庭中毒防治手冊》主要集中於兒童和主婦最常面對的中毒事件。《中毒急救手冊》則涉及日本中毒諮詢熱線的分析, 向讀者展示常見的中毒模式,從而找出預防方法。(《中毒急救手冊》裡面曾提及,有些家長用汽水罐當煙灰缸,結果因為煙灰溶於剩餘的小量果汁汽水,成為濃縮 尼古丁,家中幼童好奇喝下,幾乎喪命。夠奇怪的。)

《常見食物中毒的防治》和《動植物致毒的防治》是同一系列的書,主要集中於不同類型食物、有毒動植物的中毒症狀和治療。有些很常見的食物中毒,例如細菌性食物中毒,煮豆漿不夠滾燙所造成的中毒(豆類未熟是有毒的),也有提及。

《毒 物小百科》和《完全圖解中毒手冊(1)》亦以毒物分類作描述,不是討論治療,而是討論該毒的起源、使用狀況和症狀,是一些雜論型的書籍。後者有些《完全自 殺手冊》的影子,討論不少下毒的問題,後半部亦附上一些讀者撰寫的故事,簡單如主婦錯誤混合清潔劑導致氯氣中毒,複雜如沙林毒氣的故事也有。

《問題食物(調味劑)附加劑手冊》周兆祥原著,青文(香港)原出版,1987-3(1)
書的原名已經忘記,這是我摘錄有關問題食物附加劑部分的影印本。幾乎每種附加劑都提得出一堆副作用,周兆祥的嚇人功力倒是不錯。

《香港有毒植物》何孟恆,市政局(香港),1988(1982版)
《香港毒蛇圖解指南》盧文,市政局(香港),1983(3)

這兩本都與毒有關,不過屬於生物學的分類。

[中醫藥]

一樣佢識我我唔識佢既野……

《當中醫遇上西醫—歷史與省思》區結成(區聞海),三聯(香港),2004-2(1)

身為西醫的區聞海,在散文以外的嘗試。書中討論了簡單的中西醫發展經程,西風東漸導致中醫衰落,和兩者互相衝擊的故事。我第一次讀到考科藍分(循證醫學/Evidance Based Medicine—強調以臨床統計證據作嚴格研究標準)就是在這本書。

中醫是不是科學﹖這一點相信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去下定論(見下文),我只覺得有些中醫理論太「玄」,而且中醫的理論體系亦不可能直接套進西方式的現代科學裡。但中醫在歷史上的實踐證明,中醫理論是一種實用的指導思想,雖然如何與現代科學接軌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中醫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科不科學,而是專業和訓練的系統化。

缺乏系統令行業中出現很多江湖郎中,中醫註冊只是專業化的第一步。

《中醫的科學原理》陳華編著,商務(香港),1998-8(1)

一個我很有興趣的題目,但讀了少許之後,就沒機會讀下去的書。
內容主要是討論各種中醫概念(如陰/陽、涼/熱)和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例如各器官的陰陽和內分泌化學……試圖在兩者之間建立關聯。
不過我還是覺得很難讀懂,如果有機會細讀的話會好一點。

《毒性/烈性中藥應用常識》中醫藥發展委員會,香港政府,1997-3

這是一本你買不到的書。
這是我當年到醫學博物館,踫巧獲贈的書。這本書是政府印給中藥從業員(即執藥先生)看的書,以免他們認錯有毒中藥。所以是不會向一般公眾發售的。

(書影來源﹕香港科學館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商務網上書店博益網站香港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