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7月 31, 2013

Good bye Xanga, and thank you

歡樂今宵再會,各位觀眾晚安﹗

(標題是源自啟德機場封閉時,民航署高層的致詞。)

---

其實我仲有兩篇書介未打囉。另外一本岩岩睇完(《圖解會計學》)都冇諗住寫添勒。

---

順便幫朋友打廣告,有出版社找人﹕
1. 撰寫小一至小三英文工作紙
2. 撰寫中文錄音講稿 (中六畢業或大學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把聯絡方法PM在下轉交。

星期二, 7月 30, 2013

New books for me and the library

是的,書展不去買,於是在外面買。
這些是買回去學校的﹕
誰說人是誠實的》Dan Ariely著、齊若蘭譯,台北:天下文化,2013
這本其實我也想看,不過正如前著《誰說人是理性的》和《不理性的力量》,我認為這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對學生了解人類行為有幫助,所以就放在學校好了。
空想科學讀本6.5》柳田理科雄著、談璞譯,台北:遠流,2013
這本雖然改為作者自問自答,不過正如上一本一樣,那些作品大部分我都沒興趣,所以自己不買,只買一本放在學校就夠了。
謠言粉碎機》果殼 Guokr.com,香港:萬里,2012
這其實是大陸科普網站果殼網的一個欄目,顧名思義。

日理萬機—航空交通全解碼》藍一樂,香港﹕經濟日報,2013
投考懲教署全攻略》陳Sir,香港﹕文化會社,2013
很明顯都是當職業介紹買的。前一本還只是簡介。
後一系列早就出了「考警察」和「考消防救護」,這年頭出這種書也夠煞食的。
CIA教你識人術》Phil Houston等著、毛佩琦譯,台北:麥田,2013
Well,出完FBI就出CIA了啦,不過這本不是講動作表情,主要講內容分析。
九巴同行八十年》高添強,香港﹕三聯,2013
很明顯是買給巴士迷看的。
這本自奉﹕
TOMICA超圖鑑》POPLAR社作、林子傑譯,臺灣東販,2012
為甚麼要買﹖因為方某小時候雖然窮,但久不久買一架,其實也收集了一盒玩具車。只是後來搬屋時被老媽一併送了給工友的小朋友……之後她每次看報紙見到小車被炒到好貴時告訴我,我就回應她「反正都被妳全送出去了」。
這本是買來哀悼我那些「消失的車仔」的。

星期日, 7月 28, 2013

博物館和歷史建築

吃完午餐先跑去歷史博物館看天文台一百三十年紀念展覽,不過照片等xanga的問題塵埃落定再上載。然後發現時間不夠,跑到文物探知館已經過了時,而且演講廳竟然坐滿,要到另一間房看直播。

講座題目是「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意義: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由香港大學李浩然博士主講。

其實就算不聽,都猜到答案「不是」。因為博物館需要特別設計,而歷史建築往往沒預留博物館特別需要的改裝空間。講座應該是討論博物館設計需求,好等大家不要一見到有歷史建築就要求轉做博物館。(有個資深館長曾謂,想人破產最好叫佢搞博物館 :P)

不過原來不完全是討論這個,而是講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潮流。

講者說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可分為六代。

第一代的博物館,多是革命後充公了皇宮和貴族宅第,然後用來展示這些王公貴冑歷年來搜括的「民脂民膏」。換言之,是服務政治需要。受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影響,不少國家革命後皆如此。
 
具體例子有法國羅浮宮北京故宮、古巴總統宮(革命博物館)。

港督府在九七後也曾被建議改為「紫蘆」,其實也是一間博物館。講者說「幸好」沒成真,繼續維持原有用途(首長住宅)。講者沒說的是,這是誰的主意。

第二代博物館,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
這批建築是專為博物館而建,但沿襲第一代博物館的特色,形象都是像宮殿或神殿(因為博物館本來就是在皇宮,所以予人「博物館一定要在古建築」的印象)。以模仿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築,來彰顯帝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的國家威嚴。

美國國會大樓就是新古典主義的例子。
納粹時代還有簡約新古典主義,柱子和裝飾簡化了,但套用新古典主義那些大柱大門,令個人變得渺小的特色則同一。

宮殿式博物館方面有幾個例子﹕
東京國立博物館(1882),模仿東京皇居
京都國立博物館(1895),模仿西式皇宮。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殖民地時期設立,主要放置動物學和民族學藏品(有點像香港大會堂博物館)。獨立後轉型為歷史博物館,亦是建立「國民認同」的教育設施。
—遷台後的國立歷史博物館(1960)和國立故宮博物館(1965),都是模仿北平故宮,國民黨用以標榜民國為中華正宗。

至於神殿式博物館例子則有﹕
Berlin's Altes Museum (1830年普魯士),模仿古希臘神殿。
British Museum (1850)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28)

新古典主義其後末落,於戰後轉為現代主義。
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仿古典」(pseudo-classic)的惡俗建築,中國大陸很多政府大樓模仿美國國會大樓和白宮就是如此。講者特別提及尖沙咀被首富佔領的前水警總部後改建成「1881」亦是如此。

評估博物館建築的需求,是有國際標準的﹕
1. 空間是否足夠﹖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分配標準,是40%空間供公眾展示用,另20-30%供非公眾用途(儲存和修復等工作)。(其餘的位置可留給辦公室、餐廳之類。講者特別提及甘棠第空間不夠、地理位置亦不佳,連餐廳也沒有,遊客在甘棠第外亦很難連接到其他景點。)
此外,展覽對儲存空間的比例,亦有標準﹕
大型博物館或國家級博物館,展覽﹕儲存比例為 1:1
中型或一般博物館,比例為 2.7:1
小型或地區博物館,比例為 4:1
2. 建築裡有足夠的空間(capacity)用作保育(conservation)和研究、出版用途嗎﹖
博物館要對自己的館藏進行研究和出版,即是有學術工作。如果沒有研究、只有展覽的話,那只是展覽廳,不是博物館。
(方按﹕這就是中央圖書館有展覽廳、也不時搞展覽,但它不是博物館的道理。)

3. 建築是否依循了ICOM的專業標準和指引﹖
4. 是否有適合的機器設備(mechanical services),讓館內的濕度和溫度符合國際標準﹖
例如美國 ASHRAE 的標準為相對濕度50%、溫度保持在攝氏15-25度。
第三代博物館,是現代主義(Modern)。流行於五十至七十年代。
現代主義的特色,是功能優先於裝飾(forms follows function,IKEA就是例子)。
這一代博物館建築的特色,是精英主義(elitism),認為博物館要保護藏品,與世俗的「庸人」(mundane)保持距離,並「教化」這些庸人。所以這一代博物館的外型通常像大戰中的碉堡(bunker),形象非常高傲。

現代主義的建築源頭,是近年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包豪斯」(Bauhaus School of Design, 1926),因為這學院和現代主義建築有社會主義風格,所以後來被納粹政權關閉了。
香港有很多這類現代主義建築,大會堂(1962)、中區政府合暑(1967-69)就是例子。都是外表平平,甚至色彩欠奉,但構型很立體地運用空間。

碉堡式的博物館,例子有 Guggenheim Museum (1959, 紐約)、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966, 紐約)等。後者除了像碉堡(講者特別在博物館照片中間的方洞加一支炮管,博君一粲 ),還特別在「隔壁」的建築之間真的建了道牆壁,以示與世俗建築的分隔。

這類博物館或建築,在東亞各地都不少,香港藝術館是這樣,廣州、東京、北京、台北各地都有。

碉堡式有變種,曰盒式(Box),例子為New National Gallery (1968, Berlin),又稱極簡主義(minimalism)。

另一種可稱Sarcophagus(似足棺材),例如 Kimbell Art Museum (1972, USA)。
香港歷史博物館新館也是這樣的,可見現代主義雖然在七十年代後式微,但也一直被抄到九十年代。

第四代博物館,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流行於八十年代。
建築師逐漸覺得現代主義太高傲沒趣,於是轉為後現代風格,標榜 non-alienatly, not-talking-itself-too-seriously,還要 reduce perception of elitism。簡言之,即是民粹主義(populism)。

後現代主義不時拿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在西方屬人所共知)來「玩」(tongue-in-cheek r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elements),加添色彩和卡通化、誇張化。

後現代建築的始祖是 Portland Municipal Service Building (1982)。形象似足一個禮物盒,原本的設計更像禮物盒(建築外有「絲帶」),只是被群起抗議下刪了「過多」的裝飾。

另一個例子是前面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在1985年的擴建方案,但並未建成。

德國的 New State Gallery (1984, Stuttgart)甚至在建築中留下「捷徑」讓路過的人可以從中間穿過,以示反精英主義自我封閉、歡迎遊人的姿態。

釧路市濕原展望台(Kushiro Marsh Observatory, 1984)由日本建築師毛網毅曠設計,裡面甚至套用了風水元素。

本港建築師嚴迅奇(Rocco Yim)設計的廣東省博物館(2010),亦是以寶盒(lacquer box)為形象。

講者特別提到,後現代建築一樣有 copy culture,香港中央圖書館那種「不倫不類」(我說的)的設計,正是襲自 Portland 那座市政大廈。

第五代博物館,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t)。流行於九十年代至今。
其實這類建築在七十年代已開始有,到八十年代才被冠以解構之名。

解構主義來自反建制、反平俗、無政府主義,推崇「末日之後」的美學,和Punk subculture

建築設計方面則套用了由混沌理論(chaos)發展出來的複雜理論(Complex theory),「模仿不穩定秩序邊緣的超複雜建築設計」(critical point / edge of chaos)。
混沌理論是由《侏儸紀公園》(1990)帶到公眾視野的。

這類建築的特色就是像殘骸廢墟(wreckage)。
例子有 Jewish Museum Berlin。這幢建築設計於1988年在設計比賽中勝出,1999年完成,當時還未有展品已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那幢博物館建築本身才是「藝術品」),直至2001年才正式開放。整幢建築佈局東扭西歪,就像火車出軌的樣子。

另一例 Royal Ontario Museum Extension (2007),建築本身有如地震遺址。

更出名的例子就是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在一個末落小城建設來吸引遊客,結果真的吸引到大量遊客。不過遊客是來參觀那裡「博物館」本身,而不理裡面的展品。(講者問過一些參觀過的朋友,他們只記得博物館本身很好看,但忘記了裡面放了甚麼。)
講者播放一段影片﹕這裡博物館的建築師 Frank Gehry 曾獲邀在 Simpsons 上「自嘲」一番,說 Simpsons 的鎮民邀請他建設一座建築,以振興經濟。他把邀請信搾成一團丟掉,後來望一望就說「you are genius」,於是一團紙的造型就變成了建築設計了。
講者說那建築師後悔參加了這場「自嘲」,讓大眾覺得他「冇料到」。
第六代博物館,是參數式建築(Parametric)。由二千年後開始流行。
這種建築的特色是「奇形怪狀」(creepy giant blobs)。

這種建築,是源自拓樸學(topology)的啟發,以追求continuous surface的曲面。
嚴格來說這跟歷代建築追求數學上、幾何上的和諧(古希臘人就講黃金比例了),並無分別。只是曲面設計需要大量微積分計算,非人手所能完成。電腦數碼設計的進步,先用於航太科技,及後電腦和軟件價格下降到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建築師就拿來「玩」以前玩不到的曲面設計了。

在未有電腦協助的時代(Analogue computing),雪梨歌劇院的拋物線樓頂,已經是工程學上的大難題。最後建築師是見到「橙皮」才得到啟發,以球面替代拋物線,才得以完成。
有了電腦協助(Digital computing),只要把「參數」餵進電腦,電腦就可以自動計算出所有配件的形狀和尺寸。因為建築通常是在工廠製造配件再到現場裝配,如果尺寸不合是砌不上的。有了電腦處理這些計算,就算設計曲面、配件塊塊形狀不同,也不怕搞錯了。

講者出示兩幅隱形戰機的照片,舊式的第一代隱形戰機,是有尖角的。新式的隱形戰機則外形平滑,這就反映了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令他們可以計算更細緻的曲面。

現在參數式建築的「祖師」是英國伊拉克裔 Dame Zaha Hadid,她還設計了理工大學創意大樓和廣州歌劇院。

這類建築的例子還有﹕
捷克國家圖書館,原為2007設計比賽勝出,計劃2011完成,但建築師夫婦其後離婚,男的更於2008年死了,所以計劃於2009年取消。
Chanel Mobile Art (2008),曾在天星碼頭停車場展出過。
Regium Waterfront (2015),海星形。
Ferrari World (2000, Abu Dhabi)
—長沙的 Changsha Meixihu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Centre (Zaha 設計,2013年3月發佈設計)

香港西九藝術區其中一個參賽計劃「Sky Canopy Scheme」(天幕)其實也是參數式建築的例子。其餘的參賽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流派﹕
—Foster+Partners WKCD (現代主義式、碉堡形)
—嚴迅奇 (解構主義式)
—荷蘭OMA (後現代主義式)

回到「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這個問題,講者引述英國半官方機構 English Heritage's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Policy and Guidance曰﹕
有創新的建築設計,才有日後的歷史文物。
(正如古希臘或羅馬當時的建築,也沒有所謂「古典」可言,那些都是當時的潮流。到了文藝復興,大家重新採用這些樣式,才有「古典」之名。)
---

講座一完,問答時間,講者說可以抄講義檔案,就立即有一堆人拿「手指」跑出來抄,場內的人大概連問題都問不到。所以我也走了。

我想有很多建築系學生來聽,那就解釋了為何會爆滿了。

星期四, 7月 25, 2013

Galileo+ produced by Masaharu Fukuyama


Galileo+ produced by Masaharu Fukuyama》福山雅治、KOH+、HARA+、GYURI+、A-Lin+
(這個版本連DVD一起賣,我買的那個沒DVD,封面是黑色的。)

新歌當然是《神探伽利略2》的主題曲《恋の魔力》,另外再翻炒兩首舊主題曲(《KISSして》、《最愛》)。最新鮮的當然就是找了台灣和韓國歌星分別為這三首歌歌中文和韓文版(已有人整隻碟評了,看倌有興趣可去看)。最奇怪的是,「碟尾」竟然有福山雅怡自己唱《KISSして》和《最愛》,雖然這兩首寫給女人唱的歌變了男人唱已經有點怪(上引那位作者認為福山本人是Rock底,寫快歌反而不適合那幾位女歌星),但為何兩首都唱了又不唱新的那首呢﹖

重點當然是新歌《恋の魔力》,這是電視劇版﹕(在歌詞中以藍字標示)


這是全版﹕

恋の魔力 (Koi no Maryoku) [KOH+]
作詞 :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歌:KOH+
(拼音取自歌詞ばかり、中譯取自奈梨的雜談筆記)

怖いくらい 君の言葉が好きで (喜歡你說的話到害怕的地步)
kowai kurai kimi no kotoba ga suki de
何度も夢で繰り返している (在夢裡無數次地重複著)
nandomo yume de kurikaeshiteru
今日もつかめない君の招待に (今天也因為你那掌握不住的邀請)
kyou mo tsukamenai kimi no shoutai ni
彷徨ってる 彷徨ってる (徬徨徘徊 徬徨徘徊)
samayotteru samayotteru
愛の世界を (在愛情的世界裡)
ai no sekai wo

何が間違ってるかな (是不是哪裡出錯了)
nani ga machigatteru kana
言い方のせいかな (是說話的方式嗎)
iikata no sei kana
素直になりたいのに (雖然想要坦率)
sunao ni naritai noni
素顔を見せるのが出来ないのはなぜ (不知為何卻無法展現真實的面貌)
sugao miseru no ga dekinai no wa naze

空回りしてるのは わかってるけど (我十分清楚 自己在空轉)
karamawari shiteru no wa wakatteru kedo
これが「恋の魔力」と (這就是「愛情魔力」)
kore ga koi no maryoku to
自己弁護してる (我如此自我辯護)
jiko bengo shiteru

優しくしたい でも出来ない (想要溫柔對你 卻做不到)
yasashiku shitai demo dekinai
恋の心 拗れていってる (愛的一顆心 正在鬧彆扭)
koigokoro kojiraseteru
こんな僕を ねぇ君はわかってるの? (這樣的我 你呀應該都懂吧?)
konna boku wo nee kimi wa wakatteru no?

こう見えて すごく気を使う方で (別看我這樣子 其實我是非常多心的)
kou miete sugoku ki wo tsukau hou de
意外なことで落ち込むタイプで (會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感到沮喪)
igai na koto de ochikomu taipu de
知ってて そんな態度するなら (如果你明明知道 還如此對我)
shittete sonna taido suru nara
君って 君って ずるい人だよ (你呀 你呀 真是奸詐呀)
kimitte kimitte zurui hito dayo

何が正解なのかな? 恋の模範解答 (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 愛情的模範解答)
naniga seikai nano kana koi no mohan kaitou
ちゃんと繋がりたいのに (明明想要和你好好在一起)
chanto tsunagaritai noni
好きになればなるほど何にもできないんだ (卻愈是喜歡愈是什麼都做不到)
suki ni nareba naru hodo nanimo dekinainda

空回りしてるのは わかってるけど (我十分清楚 自己在空轉)
karamawari shiteru no wa wakatteru kedo
これが「恋の魔力」と (這就是「愛情魔力」)
kore ga koi no maryoku to
自己弁護してる (我如此自我辯護)
jiko bengo shiteru

甘酸っぱくて 苦しくて 幸せなんて (酸酸甜甜 苦苦澀澀 這樣的幸福)
amazuppakute kurushikute shiawase nante
それは君の魔力で 君の魅力で (都是因為你的魔力 你的魅力)
sore wa kimi no maryoku de kimi no miryoku de

抱きしめてほしい (想要你擁抱我)
dakishimete hoshii
でも言えない (卻說不出口)
demo ienai
恋心 (愛的一顆心)
koigokoro
こじらせてる (正在鬧彆扭)
kojiraseteru
こんな僕が勇敢になる (希望你能對這樣的我)
konna boku ga yuukan ni naru
魔法をかけてほしいよ (施個變得勇敢的魔法)
mahou wo kakete hoshii yo
大好きなんだから (因為我最愛你了)
daisuki nandakara

怖いくらい 君の世界が好きで (喜歡你的世界到害怕的地步)
kowai kurai kimi no sekai ga suki de
何度も夢で遊びに行くの (在夢裡去那裡玩了無數次)
nando mo yume de asobi ni iku no
ちっとも追いつけない君なんだけど (雖然現在一點都沒有追上你)
chittomo oitsukenai kimi nandakedo
いつかは 並んで (但願總有一天)
itsuka wa narande
歩きたいんだよ (我們能並肩前行)
arukitain dayo
---

韓文完全不懂聽,所以無話可說。立即去 A-Lin 那部分。

《戀愛魔力》整體來說填得跟原曲很接近,尤其頭幾個音(快過來 / 怖いくらい kowai kurai)唱起來竟然跟日文一樣 ,另外還有幾個位(例如 都是因為 / ほしいよ hoshii yo)也是很像原版。

這個是電視版,即是香港播放時的片尾曲﹕(在歌詞中以藍字標示)


這個是全版﹕

戀愛魔力 (恋の魔力) / A-Lin+
作詞.作曲﹕福山雅治 編曲﹕福山雅治/井上鑑 中文詞﹕徐世珍

快過來加持我 關於愛情的勇氣
因為你每句話 都能左右我的心
是不是每個人 愛上了都會看不清
我會不會 我對不對 我們可以不可以
我聽見久違的一種聲音 在我胸口敲個不停
其實明明 想坦率面對你
每當 我 見 到你 為何閃 躲 你 的 眼睛

因為喜歡你 那麼喜歡你 這戀愛的魔力
讓我也變得不知所措 一點都不淡定<--------------------------- br="">想溫柔的靠近你 卻忐忑不已
我慌了 亂了 傻得忘了呼吸
還不擁抱我 嘿 你懂不懂我的心

有時候愛也會讓人退化得很徹底
不然為何看著你 我就變得不聰明
那句話想不出該怎樣能告訴你
會不會 會不會 你全都看在眼裡

不管擁有過多少曾經 在戀愛一樣失去冷靜
沒有 一個標準答案可以
讓我的天空 都放晴 讓我愛 的更 容易

因為喜歡你 那麼喜歡你 這戀愛的魔力
讓我也變得不知所措 一點都不淡定

又快樂又著急 酸楚又甜蜜 這戀愛的魔力
讓這種痛苦也很幸福 像美麗的邀請
想溫柔的靠近你 卻忐忑不已
我慌了 亂了 傻得忘了呼吸
還不擁抱我 施展更多的魔力
我的不堪一擊 都是因為 我付出了我的心

快過來加持我 關於愛情的勇氣
因為你每句話 都能左右我的心
既然愛這一次 神奇的改變了自己
總有一天 會有一天 會讓我們在一起
KISSして》的中文版,其實也填得不錯。唯獨是「ねぇ」那種撒嬌的感覺沒譯出來(反而前面的《戀愛魔力》就有),而且原歌詞就像內斂的內海,在這裡變了超「傲嬌」的岸谷,就跟新一輯劇集一樣。

親一個吧(A-Lin+)    (KISSして中文版)
作詞: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中文歌詞:Abbie Yang    演唱:A-Lin

話題分岔也是分享
蒐集每秒鐘有你的身旁

愛是絕症的病種
自從上癮你的吻沒解藥快求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親一個吧

踩著冷戰散步爭吵
你偏心退讓我放下驕傲

如果眼淚還躲不掉
那就要在你的心中拍下我最美的微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快樂悲傷默契擁抱 親一個吧

如果眼淚還躲不掉
那就要在你的心中拍下我最美的微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快樂悲傷默契擁抱 come on baby難逃魔掌 親一個吧
反而《最愛》的中文版,就令我覺得不是味道。因為原曲是「宅男之歌」唱出「一個宅男一廂情願但對方不接受他的犧牲」的心情,完全扣了《容疑者X之獻身》的劇情。改了中文版後,反而只是一首普通的失戀歌。

最懂你的人(A-Lin+)
作詞: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編曲:福山雅治 井上 鑑 中文詞:周煒傑

看夏日的煙火 緩緩的墜落
但在你眼裡 是無盡的落寞
你總說 最懂得 你的人是我
所以才讓 我比誰 都還不知所措

在晴朗時許的夢 散落在雨中沉默
失去了相愛 的理由

越是懂你愛得越心痛
你就 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愛能挽留

越是懂你愛得 越愧疚
少了勇氣選擇 放開手
捨不得 這刻的相處
一瞬衝動就回到孤獨
請原諒我 該最懂你的我

閉上雙眼的時候 你是否依舊能夠
夢見一雙 背影 無憂的並肩走
我還記得你說過 說從今以後
難關不算 什麼 如今笑容 憔悴成失落

或許我們都忘了 愛是要讓人更快樂
這生活不是我們 要的

越是懂你愛得 越心痛
你就 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 愛能挽留

有笑容最動人的時候
有擁抱掉下眼淚的時候
愛過了 已經足夠
別讓回憶刻滿傷口
自私像個黑洞 只會把感動沒收

像沒指標的十字路口
多希望 誰能告訴我
接下往哪(裡)走
我也不想 生活像逃避
不願意 再看你難過
哪怕轉身之後 我無法愛了

越是懂你愛得 越心痛
你就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 愛能挽留

越 是懂你愛得 越愧疚
無 法拒絕當你 逞強著說愛我
像孩子 頑固不認輸
愛到疲憊 才看得清楚
請原諒我 該最懂你的我
請原諒我 曾最懂你的我

星期日, 7月 21, 2013

Justice X What money can't buy?

第三次讀書會,由 Johncoal 大講 Sandel 的《正義》和《錢買不到的東西》。
Johncoal 大就像 Sandel 一般,帶領了一場很好的堂上討論。以下純粹點列一些筆記。

1. 先前中大應要求開設清真餐廳,被某些人貿疑要吃齋的人又如何﹖有其他飲食禁忌的人又不見得有照顧到。
當然我們同意要照顧不同人的飲食需要,不過大學裡吃清真菜(或素菜,同理)的人是否真的養得起一間清真餐廳﹖抑或是只要一般餐廳提供這類菜色就夠﹖(又有人質疑齋菜不分開煮不夠「齋」,其實我想最重要的是「齋心」吧﹖就算不經意沾了葷也不是你的錯,神明不會怪責。)(又,因為清真菜要求高,港大以前只提供清真菜包,有人點的時候就拿去微波爐翻熱。但大家說現在港大都開了清真餐廳了。)
究竟這種照顧應該去到多深入﹖

2.  《正義》裡容易出現的兩大問題﹕
2.1 用來作討論的「例子」有偶然性(contingency)
2.2 原則一致性(consistency)的誘惑

3. Johncoal大討論道德問題的六大點﹕
3.1 Who is involved?
3.2 Who to define? (define = 甚麼算是「好」﹖)
3.3 Who to choose?
3.4 Moral agent
3.5 Real world
3.6 Resources

4. 「Distance」的問題﹕即是道德原則的一致性,是否受遠近親疏的影響。
現場眾人的反應正是一般人的反應﹕同一個道德難題,在自己面前的人發生、和距離自己很遠不認識的人發生,決定會不同。
這種例子在同性婚姻的辯論中最易出現,例如你說可以接受同性婚姻,那麼質疑者就會問如果那是你家人你是否接受﹖(我個人認為,這種詭辯實質上是混淆了「個人選擇」和「公共政策」兩者的分野,公共政策的討論是不應被「純屬」個人好惡的因素所左右。)
所以 Rawls 強調的「無知之幕」就是用來提醒大家,道德討論時應保持抽離,不被個人因素左右判斷。

5. 我們做判斷時總是有一堆我們認為是「合理」的期望(例如「在香港就應該講廣東話),但這些期望其實未必是「普世」的,去了另一些地方就未必一樣。

6. 《正義》的內容其實可說是融合了作者幾本書的內容﹕
6.1 頭幾章是《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6.2 尾章就是《Democracy discontent
6.3 書中質疑市場的內容又另外變成了《錢買不到的東西》

7. 在《Democracy discontent》中,作者認為美國的民主已經去到解決不到社會問題的地步,因此某些問題(如墮胎問題等)反覆地纏擾社會。某一時間某一陣營在立法或司法層面的勝利,都只不過是一時,稍後又會在其他方面被挑戰,永遠無法塵埃落定。
根據源自亞里斯多德那套「德性主義」的「社群主義」(作者本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作者認為這是基於美國的一套 lo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本土政治哲學)﹕
7.1 Minimal liberalism (政府對宗教或道德問題應保持中立)
7.2 Procedural republicanism (程序共和﹕只要確保了正當程序和公民參與,結果就是符合正義)
問題是,作者認為政府在道德問題上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因為政府無論最終採取哪種方案,都會被認為是偏向某一方。如果政府勉強保持中立,結果就像現時美國的搖擺不定,哪天投一次票或法官組成不同了,原定的東西就翻了盤。
作者認為政府無可避免要有一套價值觀,就是要依靠 deliberative democracy (商議式民主),讓公民有充份的資訊和面對面的討論,「傾」出個結果來。(當然,怎樣談和談到何時才算談妥,又是另一回事。)

8. 讀書的人通常總有興趣把理論套在自己身處的狀況中,那麼香港又有沒有自己的一套 local political philosophy﹖有沒有一套所有人接受—或至少承認—的基礎﹖即是所謂的「核心價值」﹖
是「法治」﹖連民建聯都不敢反對的「普選」﹖還是「搵食o者犯法呀」的「市場」﹖
如果香港人是那麼擁護「市場原教旨」,為何《錢買不到的東西》又有那麼多人買呢﹖難道就只是買來擺麼﹖

9. 《錢買不到的東西》提及商品化的兩大問題﹕(方某前文有詳述)
9.1 公平問題(剝削)
9.2 腐化
Johncoal 大特別強調後者,「金錢買到一切」的泛商業化,其實會破壞大家喜歡掛在口邊的「獅子山下」精神。如果是在職報讀碩士課程,也許看誰有錢讀較貴的課程沒有錯(錢是你自己賺的),但如果小朋友讀得上「好學校」,只因為你父母有錢,又哪還算是「成功源於個人努力」﹖當錢可以買到的東西越多,而令人有錢又不一定是因為個人勤奮和聰明,那麼社會就不再是獎勵勤奮聰明,而只是獎勵有錢的人。(但「有錢」本來就已是種獎勵,可以用來換取奢侈品)

10. Q&A有人提及,香港人不避談政治,可能是因為明知政制如此,自認為沒能力改變社會,何必討論﹖
也許,這才更突顯建立社群的必要吧。(方某曾謂,香港本來就是個難民社會,所以人不「在地」、凝聚力和歸屬感都不足。)

(補﹕Johncoal大的筆記)

星期三, 7月 17, 2013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Michael J. Sandel,台北﹕先覺,2012

作者繼《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後的第二炮。不同的朋友異口同聲,說這本比《正義》容易讀。
當然啦,「正義」這個題目比較大,作者亦介紹了幾種不同的哲學思潮。這本的主題顧名思義,就是「錢」,主題單純得多。

「錢買不到的東西」,這個題目看來好像很容易答,其實不然。

這很像作文題目,我們以前通常會說錢買不到生命、健康、友誼、愛情。
就其本質而言,這些的確是「錢買不到的」,至少你不能直接用錢換到它們。到了要死的時候,城中首富家財億萬也不能免俗。可是,如果我們稍為改變少許角度,卻能見到「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的道理。
錢的確買不到友誼和愛情,但如果人太窮,得到友誼和愛情的機會也會受影響。就算不說別人歧視你,你整天只能顧著謀生存,閒不下去又怎麼交朋友、談愛情呢﹖古人說「潘盧鄧小閒」,你一開場至少缺了兩項。
在以前,你或者可以跟朋友去大牌檔便宜地吃一頓飯(其實女朋友也可以的,只要不是「港女」的話 ;) ),可是那些歌星幫政府唱的「愛在舊城窄巷」都被拆掉了,公眾空間都變成商場,連公共屋邨的商場都被領匯私有化了不斷加租,你想便宜地吃一餐的難度就越來越高了。
事實上「窮」會影響人(尤其男人)得到愛情和伴偶的機會,這不等於批評女人「市儈」。因為女人會評估男人是否有意願和足夠資源協助養育下一代,這是天性。人 的要求不如動物那麼單一,女人也不必然只要求男人「有錢」那麼膚淺,如果他只是「有點窮」還好,女人還可能因為他有強烈的「意願」(或者再加上其他自己喜 歡的特質)而接受他。但如果太窮的話對方總會有憂慮,如果你連自己都餵不飽,下一代怎麼辦﹖這是很實際的考慮。(別忘記,自從有了直資之後,窮人想讀名校 也越來越難呢。)
錢的確買不到生命和健康,可是窮到三餐不繼,自然很難有健康(顏回不就英年早逝了﹖)。
再想想,在一個血液和器官都可以買賣的社會,對於有病的人而言,有錢確實「可能」買得到健康。例如你有腎病,有錢買個適合的腎就不用坐等移植了,有些病人等到死還未等到呢。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能說錢買不到健康嗎﹖
更不用說,當社會壓縮公共支出增長時,公立醫院的隊伍越排越長,有時就可以轉去私家醫院看症。錢雖然不可以直接「買」健康和生命,但也可以「買」到有助健康的環境和待遇、在生命危急時也可以「買」到更多機會。

如果連這些都「幾乎」可以用錢買到,當今世上究竟還有甚麼是錢買不到的﹖

---

對於哲學書我想「劇透」也沒所謂吧﹖本書的主旨其實就是幾點﹕
1. 除了市場價值之外,世上還有人們很珍惜的「非市場價值」,這些價值不能以市場和金錢替代。
2. 可是,現代的「市場化」已入侵越來越多以往被視為「非市場」的領域。
3. 片面地推動市場化的經濟學家,以為市場是價值中立,其實不然。市場化本身就不是「中立」的,市場化結果就是以市場價值取代非市場價值,壓縮了非市場價值的存在空間。這種取代實損害了原有的其他(非市場)價值。
4. 反對市場化的人通常有兩個理由﹕
4.1 違反自由﹕當人窮到絕處時,利誘他們做「交易」(例如提供器官之類)的話,其實他們根本無法有「真正選擇」的餘地。他們是「無可選擇」要做這類被認為道德 有問題的交易。(簡單而言,「賣身葬父」之類的決定也是「自願」的,但法律已禁止,原因就是認為人的自主和尊嚴不容交易。不過禁止「自賣為奴」其實是基於 下一個反對理由。)
自由論者認為,除非社會的貧富相當平等,大家擁有的「購買力」都差不多,市場化的結果才能說真正反映了各人主觀喜好的強弱。貧富懸殊的話,一個有錢人願意出很多錢買某張票,不能說代表他比窮人更想看某場表演,出價高純粹代表他「很有錢」而已。
(耶穌曾讚許窮寡婦奉獻的小錢比富人還「多」,其實道理相若。城中首富掉了張千元鈔票,俯身拾起所耗的「時薪」可能已抵不上。窮人跌了一元,可能連乘車上班也有困難。)
但作者認為縱使滿足了平等之下的「自由」選擇,市場化還是有另一大缺點,就是腐化。
4.2 腐化物事﹕這類「腐分」並不是指貪污腐敗之類,所謂「腐化」是指貶損了原有的價值。我想最簡單的例子,可以借用李天命的一個玩笑﹕
「假設生日卡二十元一張,你生日的時候他給你一百塊錢,那就表示他很喜歡你了,因為一百塊錢等於五張生日卡嘛。」
的確有經濟學家認為「送現金最實際」﹕因為沒人比當事人更清楚自己想要甚麼(其實這個只是假設),與其花大錢買了禮物對方不喜歡(或者認為不值那麼貴),不如送現金給他自己買。
如果你覺得「一百塊等於五張生日卡」的邏輯可笑(連阿斯伯格、鮮少收送禮物如方某也明白的話,我想沒人不明白吧﹖),那麼你就應該明白那些蛋頭學者有何問題了。
5. 作者並不是一味反對市場化和商業化,而是強調「市場化」不是理所當然、不證自明的「較佳」方案。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厭惡「道德塔利斑」唯我獨尊的霸道嘴臉而迴避道德討論,市場化其實也不過是把市場價值定於一尊的另一種霸道而已。社群應該討論我們心 目中的「好生活」是甚麼、甚麼價值是我們珍重的。然後分析某物事的市場化,是否會損害我們珍視的這些價值,而那些損失又是否我們願意(為了成就另一些更重 要的目標而)承受的。最後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物事的市場化是大家願意接受的,而另一些則不然。這個過程肯定不容易,但無可避免。
整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就這幾點的不同方面舉例討論。作者倒真的搜集了很多不同的「千奇百趣」式例子,就算是一般情況下支持自由市場的人,到了越來越極端的 例子往往也會難以接受、思慮再三。這些都在在顯示出,正如科學研究有條件限制,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道理也不能忘掉原始成立的條件,無限制地無限擴 張,推到極致往往連原本是「真理」的也會變得荒謬。

---

其實,如果看倌讀過《誰說人是理性的》,會發覺書中很多論點似曾相識(作者亦有直接提及過 Dan Ariely)。因為行為經濟學家(如Dan Ariely),正是揭發了依賴「理性人假設」的傳統經濟學,理論有很多忽略了「人性」影響的地方。

聲 稱「送現金最實際」的蛋頭經濟學者正是其一(註),其謬誤在於忽略了人們的行為有「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之分。兩者雖然不是互斥(情誼也可以有經濟考 慮),但很多時候都有區別、不會混為一談,所謂「講錢傷感情」就是這個意思。一般親朋戚友,就算「情誼」有經濟考慮,也不會直接送錢,因為這樣就變成「市 場」行為,即是所謂「市儈」。
感情越密切的人之間,越會強調心思而非金錢(「物輕情意重」)。大家通常是面對交情較淺的人,甚至是有討好「賄賂」之嫌的那種「送禮」(或「請客」),才會名正言順的計較銀碼。因為在後一種情況,大家既然沒甚麼真感情,甚至送禮請客可能就是意圖短期內「交換」其他利益的話,套用「市場邏輯」也就順理成章了。
可能有人會問,交情深的人互相請客送禮不也是在「交換」利益了嗎﹖當然也是,不過交情深的人之間,長期關係的利益並不能「餐餐清」地以銀碼計算,而且情感互相支持也是一種無形無價的「利益」。所以交情深的人之間,送禮往往是以「表達關心」多於「物質利益」。

另一個蛋頭學者可能忽略了的原因,就是他們眼中的「效益損失」,其實正是送禮者想製造的「奢侈」效果。我忘記了這是否《經濟自然學》 的論點,總之「奢侈」的意思是說﹕某些東西可能是我們很想要、但平日捨不得買的(作者舉例是名貴高爾夫球桿之類),送禮者送這些「奢侈」禮物,表面上是效 益損失(因為收禮者認為不值得花那麼多錢買),實質是滿足了收禮者「奢侈」夢,更顯貼心(你「知道」他想要又捨不得買)。借「物質」表達了「關心」,但重 點不是拘泥於銀碼有多大,而是「幫對方圓夢」的一點心意。
(老外有所謂「give yourself a treat」就是類似意思。老媽想唆使我吃甜品或買東西時多數就用這句 :p )
當然,我們有悠久文明的「偉大國家」,送禮賄賂的人太多,所以也有人千方百計留意收禮者的喜好,以「貼心」之舉吸引注意和歡心,又是後話了。

總 而言之,經濟學家或市場原教旨,以為「市場化」可以用來解決一切問題,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些市場無法處理的價值需求。就算我們不惡意地把他們看成 「唯金錢是視」之輩,他們也是只看到可以「量化」的價值(這樣才可以計算「效益」和以市場分配),而把一些無法量化的東西棄如敝屣。可笑的是,有些學者往 往還認為愛情或婚姻的「效益」最終也可以量化為金錢,但其實他們所做的,結果只不過是等於把人生分割為「維生」、「住屋」、「洗碗」、「上床」、「生 仔」、「湊仔」等等的分項,而無視伴侶和整全人生額外無法量化的好處。

假設一個人因為喪偶或離婚而縮短壽命或失去健康,學者的確有能力把這 些問題都轉化為一堆數字(失去健康和生命都可以換算為金錢損失,保險精算就是這樣計的)。可是當中的痛苦和不幸,學者計算不到,不等於不存在。學者為求製 作模式分析其他行為,可以基於「沒辦法」而在計算時把這些忽略掉,但如果以為在現實生活也可以忽略這些「無法計算」的物事,則為大謬。
(當 然,他們從離婚等不同數據去分析婚姻的量化效益,並無不可。不過這些只能歸納「整個社會」的「一般」衡量,如果以為這樣可以反推到任何一個人或一對伴侶身 上,是荒謬的。其荒謬就等於當我們聽到「女人會評估男人是否有意願和足夠資源協助養育下一代」或者「男人好色」,就以為「女人必然愛有錢人」或「男人沒本 心」一樣。畢竟,人有共性並不等於他們沒個性,只不代表某一方面的驅力必然蓋過其他方面的。)
依在下看,片面「市場化」(或者我認為稱之「泛商業化」更準確)的問題,正正就是在於這裡。經濟學家以為自己越來越像科學,其實只是變成一門忽視人性的「離地」學問。再以此指點天下,就難怪釀成鉅災了。

至於批評教育商品化的問題,以前說過了,這次不贅。直資顯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相信明白的人也比較多了。

---

書中提到「腐化」,其實我也有切身的擔憂。

因 應近年借書量下跌,來年計劃開設一個印花計劃,讓學生借書、參加活動、服務之類都有印花,集齊指定數目就可以換禮物。這種計劃,就算你不提醒我也懂得說, 最大的問題就是「拿禮物」的外在動機可能蓋過和損害「愛閱讀/服務」的內在動機。這正正是書中那些經濟學家以為不會發生的事,但偏偏讀過教育心理學的人都 應該知道這一點。

那麼為何還要搞﹖翻查文件才發現,其實這類計劃幾年前已在外頭聽說過,但我一直沒跟進。如果不是到了這兩年借書量跌得厲 害,我也不會想用這種「量化」的方法去搞閱讀推廣。畢竟「印花」和「愛」是沾不上邊的。但如果他們不進來的話,那麼也唯有先找方法引他們進來再說了。如何 可以避免這些印花妨礙了「愛」的發展﹖我也覺得很頭痛,至今無解。或者我會多著力讓個人得到多一點分享和表揚的機會吧﹖

---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P.S. 經濟學界也有不少蛋頭學者的,例如香港就有個聲稱學生剪報是抄襲附帶其他笑話的雷鼎鳴。當然,為免有人誤以為我跟經濟學家有仇,在下得強調其他學科甚至各行「精英」當中一樣有這種蛋頭 :p。)

星期六, 7月 13, 2013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三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政改中的開天索價(二之一)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icket to Ride: Europe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野外生態攝影年展(至1/9)
歷史博物館﹕國采朝章—清代宮廷服飾(31/7至7/10)、香港天文台—有緣相聚百三載(10/7至2/9)
文化博物館﹕闔家平安—館藏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21/8至13/1)
藝術館﹕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19/7至16/2/14)
講座﹕
文物探知館﹕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27/7)
歷史博物館﹕從顏色、紋飾、物料辨清朝冠服等級、清代帝后服飾的製作 (3/8)
歷史博物館﹕清代宮廷服飾的種類及其特點、清宮便服及其工藝特點好綜述 (4/8)
歷史博物館﹕嚴復《天演論》與中國法律現代化的困境 (18/8)
歷史博物館﹕當台長遇上歷史學家 (24/8)
歷史博物館﹕天文台及香港歷史上的重大天災雜談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