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四, 5月 29, 2014

書籍推介講座

教育局的講座,由屯門天主教中學鮑國鴻老師主講。網上說他就是「特別的朗誦技巧」那位同學的指導老師,這裡當然沒提及,不過他這個簡介的確很不錯。

老師口頭做書籍推介的注意事項,我不全抄了,只抄了幾個重點﹕
1. 如果是向班級推介,屬於課程必讀書、或延伸閱讀,推介方式也應不同。
2. 除了文字內容還應留意書名、封面設計等等是否吸引。
3. 普及閱讀和提升閱讀水平的推介自然也有不同。
4. 忌投其所好(只迎合其喜好而不試圖提升其水平)、忌先爆高潮/結局、忌用抽樣詞句(這多半是因為老師沒準備所以套用陳言濫語)、忌在書介借題發揮教訓或諷刺學生
5. 避免濫用閱讀報告
6. 如果評價閱讀報告也很重要,整篇沒提及書本內容,只是泛泛而談自己如果被書本影響了、感動了,其實是沒看過書都可以寫出的東西。偏偏現在的評審很喜歡這樣,所以越見泛濫。

老師分享了他做書籍推介的十八個方法(我明明數到二十個……),連同介紹的書應該很值得大家參考。

1. 作者亮點法
以介紹作者特色吸引學生,例如老師今年剛介紹洛楓,以教授也喜歡追星的潮流一面吸引學生興趣。
另一例子,許迪鏘

2. 裝幀設計法
這次提到有川浩,不過重點不是《圖書館戰爭》(他說得好像在座的圖書館主任都認識,但我卻懷疑有多少人注意過……),而是她的另一著作《阪急電車》,說它的封面設計十分美妙,還有摺頁和地圖云云。

(雖然熱愛《圖書館戰爭》,不過在下倒不是有川浩的書迷,所以沒看過。)

3. 熱話潮流法
這次舉的例子是《古書堂事件手帖》,老師說的是可以緊扣電視劇集製 造的人氣熱話。(雖然他自己覺得電視劇不好看,但我更懷疑的是香港放在J2有多少人看過﹖至少我的學生讀了書,卻說在網上沒找到片集看……我自己倒覺得電視劇除了把女主角的妹妹變成弟弟之外,由佈景到配角整體而言算是符合原著,可惜最不符合原著的其實是男女主角…… :p )
(其實我也買了現在已譯出的四本,雖然這裡的看倌沒看見有書介文章,但我有想過來年在校內推介。)

老師推的另外兩個例子是《咖啡館推理事件簿》和《萬能鑑定師Q

《萬能鑑定士Q》我好像之前在書商宣傳中見過,但不知為何提不起興趣。
《咖啡館推理事件簿》倒真的沒聽過,落場後就去了教協有為找,先買第一冊試試水溫。趁昨晚和今朝讀了前三章,感覺還不錯(至少不愛讀小說又不飲咖啡的在下 也有興趣讀下去),不過我又同時覺得作者太喜歡「扭計」令人心煩,故事本身當然要設謎,但就連兩個主角坐在哪裡都要賣關子,過了十幾頁才肯道明,那不是太 愛故佈疑陣了麼﹖連背景也不清不楚會令我有一點「不知自己在讀甚麼」的感覺。不過整體來說仍然吸引就是了。

另外兩個「熱話」就是馬拉松和踩單車,都是學生會感興趣的題目。老師介紹了《用馬拉松旅行世界》,至於單車書比較多,這裡就不引了。


4. 生活實用類
例如劉克襄最新那本《四分之三的香港》介紹香港山水。
或者《蔣偉文’s手繪廚房》除了有漂亮插圖之外,還是很簡明的說明文範例。
老師另外介紹一本漫畫《女子風水手帖》,表面上是講風水,實質可以教同學留意儀容和生活細節。


5. 勾起好奇法
包括2011年教協好書龍虎榜也有的《日本創意大發明》,我們也有買,不過老師說已經絕了版。不過如果那麼受歡迎的話可能會再版的吧﹖
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這本我倒沒見過,可以留意一下。
由於學生對文具特別有興趣(通常書展最受歡迎的是文具……),老師也介紹一些講文具的書,例如《日本文具設計大揭密》、《文具控》、《文具大好》等。
找死專賣店》也是很能吸引學生好奇心的作品。


6. 趣事奇聞法
例如《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麗的星空》、《不去會死》、《用洗臉盆吃羊肉飯》都有很多遊行途中的奇聞,香港的金鈴也寫了不少這類作品。
另外還有《出走一路向南》、《出走搭車去柏林》等。


7. 緊張懸疑法
講懸疑要點到即止。例如洛楓的《炭燒的城》、徐焯賢的《放學後的異世界生物室》、《死神的精確度》、或者赤川次郎的《幽靈列車》等。
乙一的恐怖小說也很懸疑,不過有些比較變態,未必適合學生讀。(我見過《箱庭圖書館》,原來也是乙一的,這本倒不覺得有甚麼恐怖,但揭過沒興趣所以沒買。)


8. 感人片段法
主要是找一些焦點出來吸引同學。老師認為通常找名人比較好,而且故事本身不應太短。一頁講得完的故事對學生閱讀沒甚麼幫助,過千字的小故事會比較好。
老師提出的有李家同《守候盼望》、沈祖堯《灌溉心靈的半杯水》、《我的聾人朋友》、《29張當票》(這兩本都是教協好書龍虎榜的)、《一路追隨去拉薩》等。


9. 朗讀片段法
有些書的內容適合整段朗讀,對同學更有感染力。
例如楊照的書、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洛楓的《變臉幻書》等。


10. 經歷感受共鳴法
老師不宜吝嗇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例如黃秀蓮《歲月如煙》、《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

11. 提出問題法
老師大可引用書中出現的問題,引發學生興趣。
例如碰巧方某都介紹過的 D.P.萊爾(方某介紹過《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現在又出了《法醫.屍體.解剖室2:謀殺診斷書》,有趣在原著中前者才是續集,後者是首集)、上野正彥(最新出品為《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祕》)。


晨星(或好讀)出版社的「知的系列」也不錯,「飛機書」是學生最有興趣的。這方面香港近年也出了不少,例如《日理萬機》敝館也有買。
老師另外指,晨星的文庫系列也有不少不錯的文學書。


12. 欲抑先揚法
有些老師,你只給他三分鐘做書介是不行的。他非用十分鐘去鋪排不可,但讓他排陳到那地步,就會很吸引學生去讀。
其中一個例子是他的同事,先講了一輪金庸,然後說之後看的其他武俠小說都不成,諸如此類。說了很久才到正題,就是他見到鄭丰的《神偷天下》時終於覺得「就是它了」。


13. 比較襯托法
例如拿喬靖夫的《武道狂之詩》跟金庸小說比較武俠小說的不同寫作手法。


14. 誇張化
用誇張的標語介紹書籍。這段我懷疑是否情感關注組贊助的,因為老師一開頭就介紹這兩本﹕
衣慳飾儉》、《型男筆記本

老實說前一本我有點興趣,不過在教協有為見不到,或者可以再試試在其他地方看看。

另外還有些較嚴肅的書也可以借誇張法推介,如朱業顯的《文言語譯》、關夢南《輕鬆寫作10堂課》、何福仁的《議論文選讀》等等。


最後一本是《異想經濟學》,這本假設叮噹道具成真的話會對日本社會和經濟帶來甚麼影響的書,其實本身已經夠誇張了。(這本我之前也沒留意到)


15. 實用學習法
只是針對文憑試的需要,向有關學生重點推介,讓他們打好底子應試。
近年閱讀理解多了出台灣作家的文章,例如張曉風、徐國能(就是那篇《第九味》,還有《煮字為藥》、《綠櫻桃》等),這些文章通常1500-2000字一篇,層次豐富適合出題之用。老師還會推介學生讀黃永武的議論文《愛廬小品》,跟他們說以後有可能會出題的云云……
阿盛的《行過急水溪》也有討論台灣戰後在農村引入廁所的困難情況(除了隨地大便,還有學校教學生用廁紙,但家裡不會用更沒錢買),恰好與現在的「黃金週遍地黃金」可相對照。
還有楊佳嫻、王盛弘、房慧真、鍾怡雯等都屬於這類作家。

16. 嚴肅處理法
並不總是一味顯淺,有些題材本身就是嚴肅。例如蔣勳的《天地有大美》、羅家倫的《新人生觀》(〈運動家的風度〉就是出自這裡)、漢寶德《如何培養美德》、張中行《順生論》之類。


17. 圖像吸引法
有些書本身就是以圖像見長,例如旅遊書。當然選取這些書,還是要兼顧圖文質素。

18. 勾勒重點法
特別指出例如這本書適合誰﹖為何要讀﹖要讀甚麼﹖如何讀﹖之類。

19. 因材指導法
每個人性向和程度不同,介紹的書籍也不同,而且欣賞的角度也不同。
對於一個沒閱讀習慣、或者閱讀層次較低的學生,可以介紹較顯淺的書。常常閱讀或者層次較高的學生,自然需要給他更有挑戰性的書,或者引導他欣賞作品的不同方面。
老師自豪說這年中六有幾個學生都是書蟲,甚至可以深入討論書籍的版本分別,笑言這種學生可能一生也碰不上多少個了。

20. 重點推介法
集中推介,例如蔡珠兒的作品。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日, 5月 25, 2014

參觀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圖書館

這星期六參觀的是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圖書館。

門口有一條很寬的通道直通裡面,這是另有原因的,後面再說。

用A4紙打印的「老師好書推介」似乎未能吸引注意,可能還是很難兼顧環保,像這樣印一條橫額才夠搶眼﹖
(當然在敝校這樣做的另一問題是究竟可以掛在哪裡……)

如果有地方,我也想在入口搞一個這樣的主題展架﹕

借還書櫃檯也相當有氣派﹕


從裡面望就是這樣,再裡面是老師辦公室。

學校很有心,校長助理留下陪同圖書館主任,而且圖書館學會的主席和一位中一新組員也回來協助招呼來賓。

主席大人跟我們討論了不少日常工作的事,這裡就是向敝會副會長介紹多媒體架﹕
(門後就是辦公室)

出得場的學生,很想要吧﹖
老實說,聽見他們的組長可以自行分配工作,對新組員作面試和評核,我是很羨慕的。在這位盡責的主席身上也好像看到當年自己在八三的樣子(因為她做的事其實我們當年都在做,反而現在沒有做了),感覺很欷歔。
(謎之聲﹕喂﹗你不要把自己的宅男怪叔叔形象套在小妹妹身上﹗好核突﹗)

那些報了名卻不當值的人,其實是很令人煩厭的。除了因為少了人手,為了避免老是做一個崗位而生厭,崗位都是逐次輪調的,不當值的人卻令「預先編排崗位」變成毫無意義。
所以在下正好也在構思,來年是否要為報名的人設一個小筆試。主要並非旨在考驗他們的知識,而在於篩走那些只想要借書福利而懶到連答題都懶的人。寧願要少一點人,也好過名單上有一堆不出現的人。

從櫃檯前的中庭望入去就是這樣,書桌上都有印出的名言標語橫額﹕
盡頭那道門是女廁(男廁在右邊的櫃後),感覺有點像中央圖書館吧﹖
正常來說一間學校圖書館裡是不會有廁所的(而且廁所如果漏水也有點險),其實是因為圖書館擴建時除了課室,還佔用了走廊的緣故。所以原本在走廊盡頭的男女廁就變成在館內了。

圖書館主任要求校方把整層三樓(由於他們地下叫一樓,所以這裡對大部分標準校舍來說其實只是二樓)都留作中一課室,以便鼓勵他們來看書。

主任賴老師介紹多媒體資源的儲存。為安全計,多媒體架放的是吉盒,影碟則放在櫃檯內的收集簿中,借出時才抽出放進盒中外借。(簿中亦有影印的碟面,以便歸還時對照樣子不會放錯)
(這跟上一間學校不同,他們直接把盒連碟放在外頭)

分級的閱讀分享活動,由中一的設計封面、中二的人物介紹、到中三的草擬常識問題,層層推進。但這種活動實在需要校方高層全力配合,才能推動全校進行。

主席說不喜歡做閱讀報告,在下倒可以當著老師面前安慰一下她,因為其實在下當年也是一樣。當大導演同學已經完成了教協普及閱讀計劃的紫章,讀書絕不 會比他少的方某也沒完成。原因只是在下連口頭報告也覺得懶,更不要說書面報告,「我有得閒不如讀/上多兩本書啦﹗」(主席認真地點頭,「係囉係囉﹗」) (一笑﹗)
在下也是到讀預科時才開始有興趣寫讀後感,後來再寫一大堆書介更是後話了。我的想法是,不單止要讀得多,而且還要學得夠多,才可能開始有點比較像樣的「感想」。亦只有心中收藏的「東西」夠多,多到足以互相連結起來(而不只是一大堆零散的知識或句子),才會有那麼多意見,多到想寫出來。

(情況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會寫食評一樣。你每天吃三餐吃了多少年﹖還吃得不夠多嗎﹖但你一是廣泛吃遍不同地方的不同菜色、一是對某些菜色深入鑽研,才會有一些值得寫的「感想」。要不然就像方某般,吃了某些東西再問我如何,「得啦」、「咪咁囉」……這樣根本就連自己都沒甚麼好寫,更不要說寫出來後是否「見得人」了吧 ﹖)

老師需兼教通識科,同時也在通識獨立專題探究裡教授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理論上來年專題探究簡化,工作應該也會輕省一點。不過在下多次私人討論時都提及過,要求中學生由頭到尾完成一個研究,其實對一般程度的學生是要求太高。
事實上我們在AL時代一樣有校本評核,但沒有要求我們「由頭到尾」去完成研究。就像化學科的校本評核,只會把化學科的技術要求拆成很多個單元,學生每次完成一個實驗,以實驗報告證明自己學會這種技術而已。
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完全可以改成這種模式,把研究需要的技術拆成單元(例如文獻回顧、抽樣及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之類),要求學生每次只完成一個任務作報告,而不需要「由頭到尾」完成整份研究那麼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