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4月 26, 2015

科普及科幻作品閱讀講座

星期六教育局在聖方濟愛德小學(千禧校舍真的寧捨不同,竟然連課室也有洗手盤,我以為是特殊學校才有)搞閱讀日活動,在下只聽了一場有興趣的。就是筲箕灣東官立中學的同工介紹他們如何在中文科推動科普和科幻閱讀。

而且還不止於閱讀,同工也試過要求同學以科幻題材作文,同學的反應都很好(如果我們讀書時也有這種題目多好﹖)。同工還慷慨提供自己製作的工作紙和資源給各位參考。

這裡不討論講座內容,只就他提及的資源,補充幾點。

1. 《牛頓雜誌》雖然吸引學生,但自從之前台灣出版社倒閉之後,重新出版的新出版社似乎沒有在香港做發行,以致講者要自己向台灣訂。其實大陸也有簡體中文版,不過老師說學生不喜歡簡體這一點在下也一樣,而在下也認為簡體版夾雜的大陸文章品質並不好,當然這只是在下幾年前看了其中一期的觀感。

不過相對於《牛頓》而言,在下更推介講者也放在投映片中,但沒有特地提及的《科學人》。在下於十年前的書海潛遇系列已經提過

據聞有很多諾貝爾獎得獎者,得獎前都已經為《科學美國人》撰稿,介紹他們的發現。這點對於讀者似乎不太重要,我想,和《牛頓雜誌》的比較能突顯它的價值。

就圖片的吸引性而言《牛頓雜誌》首屈一指,圖多字少頗能吸引學生。
不過如果興趣不只在漂亮圖片的話,《牛頓》就很難滿足您。因為它總是每年都有一兩期講相對論,經常都翻炒這些「熱門」題目,看得多會嫌悶。(但不可否認,對於大眾,相對論是一個很「誘人」,百看不厭的題目。)

相反《科學美國人》的圖片沒有《牛頓》那麼多(其實也做得很好,對於了解內文很有幫助),但報導的都是科學界的近年發展,而且都是由科學家撰寫的第一手文章。對於想了解科學界進展的人,《科學美國人》自然是更好的選擇。

2. 講者會拿1977年的《Powers of Ten》出來介紹是令人驚喜。不過在下會補充一點,就是這段片曾是太空館未裝修前會展示的片段。這裡又抄舊文,2006年的介紹

學生出世後可以見到的太空館,已經是翻修過後的太空館﹔他們沒有見過第一代的展館,而那個展館是我心目中最好的。
太空館比我小一歲。那時的展覽不收費,所以老媽經常帶我來。我最喜歡的,除了一個英國巨石陣模型(有不同方向的光源示範其天文用途),還有展館內播放的一套電影。
這套電影配有一個數字顯示器,把電影裡不同尺度影像的長度(十的倍數)標示出來(為遷就一般遊客,沒用上科學記數法)。整套電影由一個人開始,逐漸拉遠到整個宇宙的闊度,再回頭到那個人身上,拉近放大到原子內部的活動(當然幾歲時的在下就算聽了夸克也無法記住)。這種大千世界式的影像、難以想像的尺度差距,給予方某很大的刺激。有點自閉的在下,百看不厭。


太空館當時就是在上面加了個數字顯示器,以一串很長的數字來顯示宇宙尺度之大。
(給關注組組員的service﹕這篇舊文有提及方某初戀的糗事。)

3. 講者介紹《空想科學讀本》,在下自然認為可以順道介紹新出版的中譯《What if?》,也是很有「生活趣味」的科學狂想曲。上次介紹

 Randall Munroe《如果這樣,會怎樣?:胡思亂想的搞怪趣問 正經認真的科學妙答》(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黃靜雅譯,台北﹕天下文化,2015

作者是xkcd網站創辦人,有些看倌或許已是他的網站常客。此君經常畫一些「火柴人」漫畫,其中一個專欄 What if? 就是以誇張的問題討論科學,有一些問題根本就是「空想科學」一類,例如「用近乎光速投球」或者「在乏燃料池游泳」會發生甚麼事。「空想科學」的精神不就是用這種「懶認真」的態度去討論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的問題麼﹖

正如上述例子,雖然作者自己沒提及(也許根本沒知會他﹖),但其實大陸的科學松鼠會一直有人跟著翻譯他的作品,讓在下這種懶得讀英文的人也方便欣賞。但這樣並不損失本書出版的價值,因為本書不只是「新曲加精選」,添加了細節,而且也加入了其他一些沒有詳細解答的古怪提問。

4. 講者提到「人體冬眠」的科幻概念,我想起有一篇舊文,中文老師會喜歡的。首次要提短命的《科學與科幻叢刊》,十年前介紹


《無盡之旅》(科學與科幻叢刊 1),杜漸等編,三聯(香港),1990-1(1)
《宇宙的風采》(科學與科幻叢刊 2),(同上),(同上),1990-4(1)
《飛向群星》(科學與科幻叢刊 3),(同上),(同上),1990-7(1)
《拯救地球》(科學與科幻叢刊 4),(同上),(同上),1990-10(1)

這是香港科幻迷的一個嘗試,以書本形式出版了四期的雜誌。一季一期,透過三聯出版,剛好一年就因為反應不好而被出版社砍掉。
編輯包括杜漸、李逆熵、潘昭強、黃景亨,都是科幻發燒友。

每期都有一些科學新知、科學散文、智力遊戲、書評、訪問,當然少不了科幻小說。除了西方科幻翻譯和本地科幻創作以外,也有不少科幻討論和科幻介紹、評論的文章。
我認為有些介紹和評論文章是值得特別列出來的,因為對於有興趣研究的人會有用(以前我寫報告時也用過),這些文章的價值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例如﹕
第一期﹕八十年代世界科學大事回顧、從機械人到人造人、八十年代西方科幻小說回顧
第二期﹕九十年代太空探險展望、日本科幻動畫的成就、時空穿梭旅程、香港的新雅科幻創作獎
第三期﹕時間科幻、科幻中的奇異世界
第四期﹕綠色科幻巡禮、兩本精彩的科幻中譯
第三、四期「特輯化」,除了以上各欄目以外,開設科學和科幻的特輯。
科學方面分別是「太空探險的反思」和「綠色特輯﹕拯救地球」。
科幻方面,則分別有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特輯﹕

這兩個特輯都包括了有關作家的簡略傳記(當時他們還在生),和若干作品的選譯。
由於編輯都是科幻迷,所以雜誌得到兩位大作家的簽名信函。
(李逆熵甚至跟克拉克有兩面之緣……於是有一篇「克拉克與我」的一手文章。)

時間太久,現在這套書在三聯書店都找不著了。不過剛查過公共圖書館還借得到的,雖然大部分已經不在架上,要填表調出。

這套書第二冊《宇宙的風采》出了一篇東瑞寫的〈紅樓噩夢〉,說科學家找到方法把曹雪芹起死回生,曹老之後卻發現世人都在借他賺錢,最後叫幫他的人把他送回去就算了。文章其實沒甚麼科學意念,只是借一個科幻橋段來諷刺世情和「紅學」閉門造車。我想中文老師應該會喜歡的。

5. 講者介紹BBC的《霍金漫遊宇宙》,我倒認為他們也值得留意一下現正於明珠台播放,向Carl Sagan《Cosmos》(成書後有中譯)致敬的最新《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主持人Neil deGrasse Tyson(也是個科學家)於第一集結尾就提到,自己小時候曾蒙Sagan接納參觀其實驗室(還有Sagan的日記為證),令他一直堅持當科學家、投入科普至今,大有今天「接棒」延續前人之志的味道。



6. 其實不需要只介紹《圖解太空船》這本書,

這本書的出版社「奇幻基地」和「楓書坊」都翻譯了一系列的日本袋裝書,都是這種「兩頁介紹一個項目,一邊圖解一邊文字」的形式。其實都是很易讀的入門書。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現正遷往google site中)

星期日, 4月 12, 2015

如果這樣會怎樣、漢字日本

(又讀了兩本書,都不是自己的。於是自己的書還在堆積著……)

 Randall Munroe《如果這樣,會怎樣?:胡思亂想的搞怪趣問 正經認真的科學妙答》(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黃靜雅譯,台北﹕天下文化,2015

這本是朋友借我的,如果不想光顧大書店,二樓書店也不是處處有賣。我看過樂文沒有,開智還有。我想這種開玩笑的形式談科學(就像《空想科學讀本》系列),學生應該有興趣,所以剛剛也買一本給圖書館。

作者是xkcd網站創辦人,有些看倌或許已是他的網站常客。此君經常畫一些「火柴人」漫畫,其中一個專欄 What if? 就是以誇張的問題討論科學,有一些問題根本就是「空想科學」一類,例如「用近乎光速投球」或者「在乏燃料池游泳」會發生甚麼事。「空想科學」的精神不就是用這種「懶認真」的態度去討論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的問題麼﹖

正如上述例子,雖然作者自己沒提及(也許根本沒知會他﹖),但其實大陸的科學松鼠會一直有人跟著翻譯他的作品,讓在下這種懶得讀英文的人也方便欣賞。但這樣並不損失本書出版的價值,因為本書不只是「新曲加精選」,添加了細節,而且也加入了其他一些沒有詳細解答的古怪提問。

雖然日本的空想科學系列是以動漫小說作品為主,吸引那些作品的讀者接觸科學。不過我想,喜歡空想科學系列的人,應該也不會錯過這本書吧﹖

---

茂呂美耶《漢字日本:日本人說的和你想的不一樣,學習不勉強的日文漢字豆知識》,台北﹕麥田,2014

這本是為圖書館買的,因為覺得這類文化知識學生或許會有興趣,而且也有益。雖然日文有很多漢字,但意思跟中文不見得一樣。原來更要命的是魚和植物名稱,情況有點像「茄子」和「蕃茄」、「辣椒」和「胡椒」完全不同,日文也借用中文去指稱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

作者是生於台灣、在大陸讀大學的日本人,剛好穿梭於兩種語文之間,正好作介紹文化的橋樑,並得出不少有意思的觀察。例如現在韓國文化產業大放異彩的時候,大 家為韓流所懾,作者卻引用其他資料指出,韓國人雖然瘋狂備考、卻不讀書。這些論者認為,問題癥結在於韓國廢除了漢字,由於韓語像漢語和日語一樣有大量同音 字,不用漢字區分的後果,就是書本不再好讀。(正如中國漢字拉丁化失敗一樣,如果你見到一堆拼音,要反過來猜它們在說甚麼的時候,只會變成花腦汁的猜謎遊 戲。)

而更沒想到的是,我原來「以為」(真的只是「以為」,因為沒讀過相關論著)韓國廢除漢字是因為嫌惡中國的「大國」影子,怎料原來這裡說是為了反日。雖然韓國大部分近代用詞都是來自日本,但漢字明明是源自中國的,普遍用漢字也是自古有之的事,要反日怎麼要反漢字呢﹖

不過作者說漢語通常一字只有一音,這一點或者在國語/普通話比較普遍﹖廣東話顯然有很多字是多音的。
也許因為作者學習成長環境都是國語/普通話地區,所以他們的想法跟我們不大相同,例如作者引述那個「孔子七十五世孫」孔健(上網一查發現此人原來也是大嘴巴,曾指用漢字和筷子的都屬於中國) 的著作,指「中國人是騎馬民族、日本人是農耕民族」的比較,就跟我們傳統「中國人是農耕民族、日本人是海洋民族」的想法大異其趣。聲稱中國人是騎馬民族, 恐怕是「他們」那些被騎馬民族同化了的北方人才適用(何況北方其實也是農多於牧,而且他祖宗孔夫子何時騎馬了﹖他用馬車而已),南方明明還是用船不用馬的 漁米之鄉,更不要忘記日本人有很悠久的「浪人」傳統。孔健觀察的中日商業現象,我認為還有很多其他解釋,不見得跟「騎馬民族」有甚麼關係。

---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由於新浪網將關閉網頁服務,現正試用Google site)

星期二, 4月 07, 2015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五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李光耀逝世,是執政黨激發愛國熱情和支持度的機會,雖然這比他們預期早了半年。對我們來說,總結新加坡經驗也有助於我們謀劃未來。香港要保持獨特自主,抵抗中共侵蝕,需要足夠強勢的領袖,但我們願意犧牲甚麼﹖有何人可用﹖這才是問題。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非東亞獨有的李光耀情結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入院逾月後終於上月23日逝世,並於29日舉行國葬儀式。
李光耀是個強人,既成大事業亦謗譽隨身。把一個經濟不景、被不友善鄰居包圍、處境交困的轉口港,建設成足以自立、沒有人敢小覤的發達城邦,是其大功。當然,新加坡「國父」不只一人,有很多人都在建國過程中作了貢獻,但李光耀是整個團隊的隊長,領導角色不容置疑。

但過程中也伴隨很多犧牲。為了對抗背後由中共支持的馬來亞共產黨,英國人嚴苛的內部安全法令被保留下來,直到今天還有效。如果說早年被捕的人都跟馬共有關,那麼到了中共已放棄支持世界革命的八十年代還抓了人不審判,就是打壓過甚了。

而且鄰居不樂於華人為主的小城邦獨立和成功,種族暴動和鄰國入侵危機不絕,政府對任何破壞宗教種族和諧的舉動都深感不安。在這種精神不穩之下,言論自由自然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

新加坡發展早期,人民一窮二白,大部分人還住在貧民窟,人們願意犧牲自由建設經濟並不難理解。而且沒讀上多少書的他們,也不會質疑大學畢業「精英」的決定。這解釋了老一輩國人對李氏的普遍敬愛。

這種心態被實用主義的李光耀進一步總結為「亞洲價值觀」,認為自由民主並不比經濟發展重要。李氏是偉大的實戰家,但並不專長於理論。他本人就是行法家多於 他口中的儒家。願意犧牲自由發展經濟的心態也不是亞洲獨有,觀乎世界各國對他的尊敬和讚譽,可見這種心態其實有相當普遍的人性基礎。

可 是管仲也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經濟豐足、教育提升的新一代,又怎會甘心繼續臣服於政府的「精英」呢﹖自由民主的要求自然產生,已非政府強勢就能阻 擋。李氏跟不上新時代的要求,所以上次大選才弄巧反拙,最終要退出內閣。香港傳媒重複李氏叫香港不要跟北京對抗的勸告,但回看歷史﹕李氏自己屈服於吉隆坡 強權﹖還是反抗﹖分析一下就明白。

現在新加坡需要的是善於整合國人願景並鼓勵大家一起前進的領袖。以為可借李氏光環,假拼經濟之名叫人民永遠避諱自由民主的獨裁者,亦可休矣。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及 Power Grid 十周年版

上次提到買了Ticket to ride亞洲版地圖,後來在大導演棋局試了,就可以在這裡介紹了。

荷蘭版不同,亞洲版的 地圖有兩面。其中一面「傳奇亞洲」跟歐洲版有點像,也有必須付出百搭牌才可以完成的渡輪路線。還有一種山岳路線,跟歐洲版略有不同。歐洲版的隧道線要額外 抽卡,可能要額外的同色卡才可以建成,代表興建隧道的不確定性﹔這個版的山岳線可照常興建,但要額外丟棄玩家擁有的車卡,減少玩家未來搭建的鐵路。跟有些版本「最長路線」額外加分不同,這版本是單一路線經過最多城市可額外加分。

我們試的是另一面「組隊亞洲」,這只能給四或六人玩,因為他們要兩個一組。每組有兩條木架,規定每個人抽到的路線卡和火車卡都有部分要放在木架上跟同伴共 用,但除此以外就不能交換手上其他卡牌的資訊。所以造成一種「必須互相合作但又不完全明白對方想怎麼」、考驗默契的局面。它跟歐洲版一樣有隧道線,不過抽 卡的數目改以圓圈內數字表示,於是有些路線要抽卡的數目比路線格數還要多,這一點比歐洲版更難。如同其他版,少人玩就不能用全部複線,迫你們搶路,但九廣 鐵路除外(香港的榮譽﹖)。這版本也是以最長路線和完成最多路線可額外加分。

此外在下也接收朋友多買了的Power Grid十周年版。 就像Ticket to ride十周年版一樣,非常精美(也非常大盒兼笨重),但規則大抵相同。不過Power Grid的十周年版倒真的添加了一些有用的設計,例如方便玩家記著誰完成了回合流程的平行列,還有代表第二階段和遊戲完結點的木條,的確令玩家更方便,不 怕忘記混淆了。膠幣的運用也應該比紙幣更耐用。垃圾發電不見了,變成天然氣發電,而且發電廠的組合改變了。原來混合電廠燒煤或油,現在變成燒油或氣。北美 洲第二階段也增設特價發電廠拍賣。而歐洲第一階段未來市場則有五張卡。

比較特別的是原本較悶的二人賽局,會新增一個「壟斷者」,專門負責霸佔城市和耗用燃料,增加二人賽局的複雜度。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P.S. 新浪網要停止網頁寄存服務了,如果在 google site 重建網頁,因為設定方面比較麻煩,似乎未必能包括現在的所有頁面。還要想想看。)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基本法頒布二十五周年展覽 (-25/5)
海防博物館—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 (五月至十一月)

講座﹕
太空館—柯爾伯帶的發現史 (19/4)
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與今日中國 (23/5)
海防博物館—從報章看香港的淪陷歲月 (30/5)
太空館—地球以外的生命再探 (31/5)
歷史博物館—跨文化語境中的禮貌、臉面及言語行為 (6/6)

星期日, 4月 05, 2015

香港教育法—疏忽侵權篇

香港教育法—疏忽侵權篇》林壽康、余惠萍,香港﹕進一步,2014

沒想過香港會出版到這樣的書,法律書已算冷門,而且還要是以教育界為主題的法律書。不過也正因為沒其他人出,所以沒人跟你爭。(正如書末延伸閱讀表所示,之前本地討論教育界法律責任的文獻很少,尤其中文的只有莊耀洸一個人寫。)

顧名思義,內容沒有懸念,就是討論教育的疏忽責任問題。香港這方面的案例相對較少,所以書中大部分都是其他普通法地區的案例。當然,除了真正的教育案例外,為了解釋一些法律原則,也引用了一些其他經典案例。

這本書篇幅其實不算長,但作者的分析頗為詳細,就連上學前到放學後的責任問題都討論到。就像作者所言,疏忽責任的概念其實並不算很難明,也不是要求學校不出 錯,只是要求校方和老師行事時謹慎和預先考慮風險和採取預防措施。問題反而是,現在家長學生權益意識高漲,於是惹官司的風險大增(就當你有道理打得贏,打 官司畢竟是花錢耗時兼費事的)。

更大的問題就是教育局的政策把越來越多的責任推卸到學校身上,最近的例子是連投訴也推給學校自己處理。在下認為這樣做注定失敗,試想想如果中國政府突然宣佈不准人民上訪﹖人家就是不滿學校才向教育局投訴,怎可能滿足於只由學校去處理﹖如果他認為學校可以解決問 題,就不會找教育局啦。

而書中提供的例子就是令學校更頭痛的「融合教育」,政府美其名「讓特殊需要學生融入主流學校」就推卸了興建特殊學校的責任,卻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源。(試試讀《深夜小狗神秘習題》﹖英國的主人翁有個教學助理跟著他上課呢。)
一般學校的老師照顧那麼多學生尚且疲於奔命,又有多少精力再照顧一個有特殊需要的﹖結果就像以前我為教授當跑腿時的遭遇一樣,有些弱能學生根本就是被其他 學生欺負,而老師根本沒察覺。這根本是計時炸彈,只是沒人知道會何時何地爆發。但最後被控告疏忽的是學校和老師,而不是教育局,是之為屈機

雖然是屈機,但同工還是要了解這「機」,要不然更易人仰馬翻,所以本書其實很重要。而就算不是教育同工,如果對疏忽責任有興趣,也可以一讀,只不過是內容較為聚焦於教育界而已。(當然也可以先看《香港法概論》相關篇章作概略了解。)

作者說他們還打算繼續出《教師權益篇》、《學生權益篇》、《教育條例篇》、《保險法篇》和《蓄意侵權篇》。那就祝他們身心康泰,盡快出版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4月 04, 2015

美荷樓

這天跟朋友去美荷樓。

日本侵華時有「一元捐機」運動,原來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也有「壹圓運動」籌款﹕
(「災民六萬 求救燃眉 請賜壹圓 救命充飢」)

捐款名單有「無名氏」並不出奇,奇在竟然還有個「有名氏」。(有名但不留名 XD)

看填海地圖就知道,青山道外不遠已是海邊。醫局街一帶海邊就是深水埗的「埗」,其實跟後來的深水埗碼頭距離不遠。長沙灣的沙灘就由深水埗伸延到荔枝角(所以現在荔枝角站上面的商場叫長沙灣中心,因為荔枝角站其實並不真的在荔枝角)
(他們著色有錯,尖東在紅磡火車站外圍的填海怎可能比紅磡還要遲﹖)

當時巴士路線,朋友說不少港島路線改變不大,但我看九龍和新界的路線號碼改了不少。

當時的物價,另一邊的租卡顯示當時美荷樓單位月租十元。
但半打汽水已經要十二元,相當貴﹕

令人有點驚訝的是,當時好像任何正規的單據都要貼印花,就連買衣車也要(差不多等於衣車價格的0.5%)﹕
當然租據和電話、電費單更跑不掉吧。

這張館方出了錯,說明牌寫港大學生會,但文件明明印著港大校友會(成員還有博士)。

港大入學試放榜,有點像我們的JUPAS放榜,但分別是當時沒有私隱觀念,直接印人名﹕

這張沒有說明,但玩過翻版大富翁的人就會知道,這是裡面用的假銀紙﹕
當時沒有版權觀念(雖然下一張舊報紙就是賣翻版書被捕的新聞),翻版商直接拿當時的香港紙幣翻印在白報紙上當玩具銀紙。
這套翻版是從台灣的翻版再翻過來,所以雖然地名改用香港地名,但命運機會卡卻有「買愛國獎券中獎」或「擊落米格機獎金」這類香港不會發生的事。這套翻版大 富翁對香港人最壞的影響,就是因為取消了色組(翻版商可能根本不了解原廠規則),衍生出「買了一塊地,再踏中才可起樓」的規定(正式規則是買齊一套色組隨 時可以起樓),產生「大富翁玩極唔完」的錯誤觀念。這個變態規定後來由台灣電腦大富翁遊戲「發揚光大」,進一步衍生出有分岔路的版本(擲骰決定走哪邊), 真的不知要玩到何年何日。

 (家騮﹕我又想玩﹗)

(家騮﹕點解鬥獸棋冇我地既﹖﹗)

 (家騮﹕呢個機場有四條跑道呀﹗)

「司令兩個,四毛﹗」XD
(因為那間是電器店,所以可能是指這個「司令箱」)

這些年興微縮景觀,造得不錯﹕

這種舊式雜貨店,以前在油麻地還見得到,現在不知道了。我小時候還見到有「元朗絲苗」的牌,不過八十年代是否真的還有元朗絲苗﹖

隨著時代發展,原來隔開的兩個小單位可以打通,甚至再連到隔壁的單位。
留意這時候已經在房間內間出廁所,不再用樓宇中間危險的公眾廁所了。
不過因為中間大牆承重,所以打通單位也不能拆掉,變成要經過露台才可以入房的奇怪情況。當然對當時的住戶來說已算是很好了。

然後再封了其中一邊走廊,用來作露台,當廚房用。那麼住戶就不用再在走廊煮飯那麼危險了。

不同年代公屋設計的比較,不過其實並不全面。因為我住過的一字形公屋圖則顯然不在內。

現在美荷樓的模型,上面那排東西說明牌寫是太陽能電池板,但看起來總是比較像太陽能熱水器(因為頂部一條白色的像注水器)﹕
果然,如果看圖片就知道真的是太陽能熱水器﹕

---

事後就去飲茶囉。

(有叉燒腸﹗)

(好飽滿既奶黃包﹗仔仔唔食得蛋同奶,可惜丫)

(方家animals多謝粉絲送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