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19, 2016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卜永堅、李林主編,香港﹕中華,2015

卜博士新作,敝人獲贈書乙本。內容豐富未能讀完,但讀了大要先介紹一下。

我們讀中史時一定聽過「八股文窒息創意」的說法,令士子只顧「代聖人立言」不理世事云云。但我們卻沒機會看現實中八股文是怎樣的。就算去博物館相關展覽,見到亦多是本地「卜卜齋」學生練習,很難覺得是好作品。可是,學對聯時老師說對聯以明清最盛,因為八股文要求對仗工多藝熟(同理,唐朝詩藝最盛,當時亦是考詩賦)。能對出妙聯者,腦袋應該很靈活才是,創意何以會窒息呢﹖

編者連同他們的學生,一起研究了清末一場著名科舉的進士試卷(這場考試包括了很多後來的重臣、甚至有民國大總統)。身為科舉遊戲「勝利者」,功力自然高得多。書中提供了試卷賞析,讓人見識八股文能有多精彩。書中亦附有這批進士的簡歷,讓讀者了解他們的背景。

科舉制度有很多書籍提及,而本書亦提及一些平時不易留意的細節。例如入京會試的舉人是要先考複試的,甚至有人考得太差直接被黜革舉人身份。會試後殿試前有複試、殿試後也有翰林院選人的考試,總之就是不停考試。而今日風行的公開考試「雞精書」,當時亦早已有之。
但本書價值,在於讓一般讀者了解一篇「優秀八股文」如何寫成。正如近體詩格律嚴謹,詩人仍「戴著腳鐐跳舞」跳出了輝煌的唐詩盛世。八股文對仗文體要求嚴 格,士子仍能寫出美文。這批「勝利者」往後亦證明了他們思維活躍、未必保守固執。可是,八股文可以很美,是否就代表科舉沒有以往批評者所指「令學子窒息」 的弊病﹖

或者我們要從一個比較大的背景去看,窒息的可能不是考試本身,而是整個社會。考試的悶局可能只是社會大環境保守不進取的反映。假如科舉只是一場文學考試,就算只考作詩對聯,未必就會影響社會風氣。別忘記要考詩賦的進士科本來就淘汰了「只求背誦沒創意」的明經科。但如果所有人只能有「當官」這個上流門路,而當官就只能透過科舉(而科舉只有進士科一條路),那麼社會出路的封閉就會令考試也變得很封閉。當社會沒有其他出路,所有人只能經過同一個模子求上進,自然就會窒息。就像先前介紹的《大清帝國的衰亡》,滿清滅亡是源自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考試制度並不導致這點。
要是在一個經濟發展順暢、上流門路開放的社會,考試只是其中一條上進之路,考試不行的人大可改試別業。正如美國就經常有缺乏學位的人開創大生意,當球員也 可能成為球王日進萬金。百業各顯神通,學子不需要受限於同一個模子塑造,自然也就不會因為考試而窒息。在一個民主社會,官員權力處處受節制、並不會只有當 上官員才能顯貴(甚至當了官也不會特別顯貴),學子自然也就不必要被迫走一個考試制度以求當官了。

考試評卷要求客觀準確。無論考詩詞或八 股,都是取其對韻對仗可客觀判斷,相比評賞文意人言人殊,自然客觀得多。可是卻往往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意義,令考試變成純粹操練、文字遊戲。科舉如此、學能 測驗如此、TSA如此,通識科亦可能如此。進士的八股文美妙,然廣大考生為求聞達,卻只知操練不知世務。對比眼下,能不慎乎﹖

本書出版有點 「生不逢時」,因為前幾年新高中中史科還在搞校本評核,敝校選擇了要學生寫傳記。本書裡不同學生以不同方式和角度為諸位進士立傳,其實頗為值得中學生借鑑 參考。但因為校本評核太多壓力太大,去年政府宣佈取消包括中史科的若干科目校本評核。換言之來屆新生不再需要交傳記功課,本書的「實用吸引力」又減弱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不完全的)筆記,或挑骨頭﹕

p.25 「由統計方式已可知,競爭度與錄取率正好成反比」

其實這是不需要看統計的,因為競爭度(X中取一)與錄取率(1/X獲取)的算式剛好相反,本質上就是成反比的。

p.37 表六 。年齡組33-37﹕33(22)、34(23)、35(13)、36(9)、37(6)
表末眾數(Mode)33

既然33歲有22人、34歲有23人(p.39圖五證實這數字沒錯),那麼眾數就應該是34歲。

p.44-45 表八注2. 「會試複試、殿試、朝考三場因區分甲等,因此表現略微複雜。如劉培殿試欄下3-33(166/319),指他殿試列第三甲第33名,在該榜319名進士中實際排及第116位,餘類推。」應為166。

p.71 「文章末尾愛仁再用一段短短的落下總結全文,以設問的形式提出『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並通過列舉在問行之前孔子已對子張所提出的不同訓誡,向讀者解 答﹕正是因為在問行之前子張未曾問過這一方面的事,說明問行之舉正是子張長進的結果,以此完結對此段《論語》的闡釋。」

我想愛仁指出子張長進的論據,並非「之前未問行」,而是「書紳」(寫在衣帶上)這個動作吧。愛仁的「落下」(結尾)是「不然,問政、問仁、問明、問達,夫子歷有訓辭,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吾故曰﹕子張問行,子張之進境也。」
在下理解愛仁的意思是指,「子張問行…書諸紳」,即是終於明白自己「好高騖遠、難以為仁」,無法「參前倚衡」時時把夫子的教誨放在心中,所以才乾脆「書紳」當成便條般隨身。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找方法克服,所以「子張問行」的故事就反映了子張的進步。

---

補註

卜博士借版主平臺,寫一道歉聲明如下:
頁132,謂「恐龍秘笈」的編者是日後成爲嶺南大學校長的陳坤耀老師。錯!這本「恐龍秘笈」的真正編者是杜耀君老師(Y.K. Tao);而陳坤耀老師的確編纂另一本極爲暢銷的會考參考書,但不是有關生物科的,而是有關經濟及公共事務科的。謹此向杜耀君老師、陳坤耀老師道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