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1月 04, 2017

日軍在港防務及盟軍對港戰略1942-1945

[日軍在港防務及盟軍對港戰略1942-1945—鄺智文博士]

1. 講者表示對當日有不少聽眾出席相當意外,可能是因為天氣轉涼關係(笑)。因為上次天氣熱的時候,新書介紹會幾乎沒人出現。其實商業城市也有其軍事價值,值得探討。

在大眾記憶和歷史認知當中,香港日佔時期就是「暴力」(方按﹕和「飢餓」),我們需要探討日佔時期在暴力以外的其他種種。平日人們只會「描述」「三年零八個月」有多慘,但其實這些「慘」的背後需要解釋。

我們習慣了地理政治界線劃分歷史,但其實香港其實是在亞太戰爭背景之下的香港。戰爭對香港而言就只是「三年零八個月」嗎﹖

只看香港、忘記這個背景會令我們無法看清楚一些事,例如1944年為何紅磡會有那麼多人被炸死﹖當然是因為盟軍反攻,但為何要炸紅磡﹖就是因為美軍準備反攻菲律賓,而香港是日軍的重要軍港,所以先要轟炸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以削弱日軍的反抗能力。
其實香港在亞太戰爭當中有重要作用。我們要研究世界大戰中的香港、世界大戰中的華南、世界大戰中的南海。

我們需要以幾個不同角度去理解香港史中的日據時期﹕這是香港歷史的轉捩點﹖抗日戰爭的一部分﹖世界戰爭一部分﹖
學校教歷史多數只會提及各場戰爭的結果和影響,但其實戰爭「如何結束」對未來已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關注戰爭本身。

2. 本講座有以下重點﹕
—日軍在港防務薄弱
—盟軍海空反攻
—亞太背景下的香港反抗運動
—1944年的轉捩點﹕為何香港戰後還是英國的
—英美中三國爭奪香港

3.1 香港淪陷,是1941年底到1942年5月盟軍大潰敗的一部分(當時英美只準備了一半就開戰)。其實造成的政治和心理衝擊比軍事失敗更嚴重,例如1942年4月英軍的航空母艦競技神號被擊沉,其實那只是航母始祖舊艦乙隻。但當時的英軍,尤其陸軍,完全不知如何應付日軍攻勢。

3.2 話雖如此,香港雖然位處「大東亞共榮圈」的地理中心附近,但有趣在她旁邊仍然有很多其他勢力(除了自稱中立其實偏軸心國的澳葡,還有國軍在廣東一帶,而法國還領有廣州灣),日軍未能完全控制周邊。一直到1944年一號作戰才趕走國軍,之前香港周邊一直都是缺口(惠州已有國軍,所以香港淪陷時連跛腳的陳策也逃得掉)。

因為沒人肯負責承認「這場仗最後打不贏」的事實,於是日本雖然決定了開戰,但其實沒有「如何結束戰爭」的計劃。雖然很快攻佔香港,但也沒有長遠經營的方針(當成殖民地嗎﹖還是回歸中國汪精衛政府﹖)。對日本來說香港只不過是個重要軍港,香港始終是日本聯繫東南亞的重要港口,船塢比當時整個台灣的更多,而且醫療設施也是南方第一,前線日軍受傷也是後送到香港治療。因為日本只當香港是軍港,所以跟軍港無關的事都不關心,見窮人太多沒飯吃﹖趕走他們就行了

更有甚者,1942年春天的日本,根本不知道下一步應該怎樣走。當時德軍在東線遭蘇聯反攻陷入拉鋸,而地中海和北非戰局也在進行中。因為歐戰前景不明朗,日本唯一考慮的就是如何在亞洲站穩腳跟(絕對國防圈),等到盟軍反攻時當成戰略空間拖垮盟軍。因為他們有個錯誤假設,就是認為民主國家只要「死得人多」就會停戰,到時只要盟軍未能傷及日本本土,日本就有望保住在東亞的利權。

4. 日本在港防務方面的重點是﹕日本海陸軍關係出名的差
(方按﹕其實是源於藩閥政治,因為明治維新時陸軍是源自長州藩師德法兩國、海軍則源自薩摩藩師英國,所以把兩藩原有的競爭帶進軍隊中。)

4.1 講者放出一幅相,左邊是攻港陸軍23軍司令酒井隆、右邊是海軍「第二遣支艦隊」司令新見政一
講者笑說當時才剛打贏英軍佔領香港,兩人上岸時已經像夫妻談判離婚般「離行離迾」、「反晒面」。

日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甚至一打敗英軍就已經四處設防搶設施。有投日軍官指出,陸戰隊甚至「佔領連卡佛」後立即架機槍陣防備陸軍來搶。
攻佔香港的陸軍隨即就轉運去爪哇繼續作戰,只留下三千左右的後備兵,分三個步兵營和一營炮兵。(當時防守香港的英軍也有萬多人)

4.2 海陸兩軍開會竟然是為了協議如何「分配」而不是如何「共用」設施。當時整個港島市區被劃開,西邊歸陸軍管、銅鑼灣起以東歸海軍管﹕
更可怕的是,連最需要統一指揮迎敵(統一把炮口都瞄準某一區上空的敵機齊射才能提高命中率)的高射炮部隊,海陸軍也是各有各射的。所以到盟軍反攻轟炸時,反擊力奇差。

新界只分出一營兵力駐守,只能看管墟市(情況有如日軍在大陸的佔領區),所以西貢那類地方基本上無王管,充斥走私客、海盜、和游擊隊。

4.3 海陸軍的關係差到,陸軍為免依靠海軍運送兵員,還有自己的船舶部隊,佔領香港後還要搶香港的船用(因為根本不知誰負責管香港的船)。

4.4 而由廣州改駐香港的「第二遣支艦隊」聽起來是支艦隊,其實是個空心老倌,只有一艘巡洋艦和幾艘炮艇。原有的魚雷艇後來也調到前線了。以香港附近的地理和治安狀況(多海灣=多躲藏地點),他們其實最需要大量巡邏艦,但手頭就只有那幾隻船,卻是東起台灣南部尖端—菲律賓呂宋以西,西至海南島的廣大南海海域都是他們負責。

講者出示一張當時日軍吹雪級驅逐艦和英國掃雷艇的對比,吹雪級推出時本來是先進艦艇,但到太平洋開戰時已經落伍。
日本海軍傳統只重視艦隊決戰,輕視護航或海岸巡邏的結果,就是海軍空有巨艦,但「第二遣支艦隊」卻沒有艦艇阻止走私、海盜和游擊隊活動。

5. 盟軍反攻

5.1 英美遭遇日軍突襲之後,明白中國戰場「拖日軍後腿」的重要性,但在他們眼中蔣介石政權並不可靠,於是只能靠國軍不時騷擾日軍來牽制日本。
雖然中國因此加入了盟軍陣營,但其實英美和中國本來就有很多磨擦,而蔣介石自然也會同時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盟友嘛)、甚至收回香港。

除了利用國軍牽制日軍外,美軍也派出飛機和飛行員到中國(即飛虎隊),於1943年改組為第14航空軍。當時就以中國後方機場為基地,不時出動轟炸香港的日本運輸船和港口設施(反正駐港日軍只有十幾架陸軍、幾架海軍戰機,很難對抗),以破壞日軍交通線。開首時戰果平平,因為來自陸軍的飛行員缺乏海上轟炸經驗,很多時候炸不中。直到後來才掌握到水平轟炸的技巧。
講者笑說,你們說國軍沒反攻麼﹖其實他們防守美軍機場已經等於幫助美軍反攻。如果國軍隨便向火力強勁的日軍發動攻擊,反而更浪費兵力。當時在湖南、廣西一帶有很多這類美軍機場。

1944年10月16日美軍大舉轟炸香港、台灣和海南島各地,當時單是紅磡就有914個市民和幾個日軍死亡。
東華醫院檔案中,當日的死者遺錄有幾十頁厚。而且炸死者不只來自紅磡,就連北海街、官涌街那麼遠的也有。講者相信美軍炸不中船塢也不會偏差那麼遠,很有可能是日軍高射炮射不中美機,變成流彈反而誤中遠處民居所致。(方按﹕你記得誰是澳門抽水哥吧﹖一粒左輪子彈向天射之後也可以打中遠方的無辜路人呢。)

5.2 戰後從檔案可見,日本海軍被美軍迫緊了,埋怨船隻日間會被轟炸、到夜間又會被潛艇偷襲,大大影響運送能力。

第二遣支艦隊本身缺乏實力,美軍派遣百多艘潛艇到華南海域埋伏,日軍反擊失敗。
有檔案紀錄,日本陸軍的運輸艦艇發現海面有潛望鏡,要先通知自己陸軍船舶部隊,再由本部通知海軍已是下午四時。海軍表示派水上飛機作偵察已經太晚,明天才可以派機,結果第二天派機就只能確認運輸艦真的被打沉了。

直到戰爭後期日本才「的起心肝」駢聯合組織護航隊,要所有運輸艦等待戰艦陪伴才出航,結果運輸效率當然大跌。

轟炸和潛艇偷襲除了損及戰爭物資,也衍生出里斯本丸沉沒事件,原定被運送到日本做苦工的香港戰俘被日本人鎖在船上等死,要搶槍才得以生還。
根據日內瓦公約,日軍本來有義務在戰俘船上標示POW字樣避免誤擊,但因為日本人同船運送其他戰爭物資所以沒標示。

6. 地下反抗活動

6.1 講者展示了這幅圖﹕
藍色的是國軍和英軍服務團、日色為日軍、啡色為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原駐西貢,後來發展到大嶼山。方按﹕於是戰爭結束後還發生銀礦灣屠殺),中間橙色的是接受國軍資助的土匪,但並不可靠。
如果單看地圖,好像有很多盟軍勢力包圍日軍。可是這些勢力各有後台、系統不同、各自為政,根本難以合作。

6.2 紅色勢力包括屯門的「甘志遠」。此人本為國軍上校,在香港淪陷時被捕,本來應該成為戰俘,但原來他是早稻田畢業,而且在當時的偽廣東省海軍又有熟人,於是獲釋負責香港西部海防和防備游擊隊工作。到戰後這類人本來應該會被當成漢奸懲處,但他又以「為國軍地下工作」推掉責任,一直到1949年中共打到廣州才趕走他。

6.3 英軍服務團則主力收集香港的軍港情報、旁及民生經濟等情報。
這幅拍得比較模糊,講者指雖然畫得比較稚嫩,但其實只看圖中船隻的船頭船尾、甲板、煙囪數目和設備等就已經知道是甚麼船。之後交付美軍作轟炸或潛艇襲擊用。

也有一些畫得非常精細,這是給美軍作地面轟炸標示目標用的﹕

6.4 至於國民政府的中統香港站雖然也有收集情報,但經常出錯。因為他們不如英軍服務團於原政府機構中有人脈汲取軍事情報,只能滲透港英和中共獲取政治情報。例如這段﹕
信中的何總長是指何應欽,但信中所指「第45師團步兵96旅團129聯隊」所屬部隊在香港出現,根本是胡說八道。因為45師團根本不存在、96旅團一直在東京、而129聯隊在仙台練兵。在香港駐守的只有23軍,但也不會用這個名,日軍只會用「波集團」的稱號(部隊文字符)而不會用正式番號稱呼。
恐怕只是用來展示自身存在價值、讓上頭繼續提供經費,才搞出這樣的假情報。

另外有一段倒沒錯了﹕
中統發現日軍在山頂設置「口字形巨大無線電台三座」,這其實即是日軍仿照英美製作的雷達。可是中統的人並不認識雷達,亦沒有人知道何應欽是否留意到這段情報顯示香港已設置雷達。總之到最後英軍收回香港才發現這座雷達。

而港九大隊活躍於發動襲擊,以致中統總部埋怨「我方同志到何處去了」﹕

其實跟回歸後大肆宣揚港九大隊事跡不同,日軍檔案反而很少提及港九大隊。日軍只被攻擊過十幾次、清剿過幾次。
因為正如國民黨指出,中共只躲在西貢(或之後大嶼山這類郊外地方),對市區威脅不大(如前述,日本只當香港是軍港,不影響軍港運作的事就不重要)。
反而國民黨就在市區活動,而英軍服務團威脅更大(因為情報網滲透到原港英政府、日佔時留任繼續工作的華人公務員去了)。

7.1 1944年盟軍反攻緬甸(當時有香港志願軍參與),亦研究攻打菲律賓和日本,於是就研究攻擊香港。

當時美軍打算在較接近日本的地方佔領一個港口來封鎖日本(恰好和日軍佔領香港目的相對),因為台灣和菲律賓都有太多日軍了,而登陸香港可望得到國軍支援。
計劃以美英艦隊直接穿越呂宋海峽,美軍航母負責北路壓制台灣日軍戰機、英軍航母負責南路壓制菲律賓日軍戰機,保護登陸艦隊直插香港。
日軍只用一個師,但美軍打算用三個師反攻香港,1944年3月建議(正如講者以前所述)在沙頭角和大亞灣登陸,大部直接攻打廣州、餘部轉身南下攻打香港。當時預期會在沙頭角和屯門各登陸一個師、然後以一個加強師攻打港島。
這個計劃預期於1945年進行。

7.2 講者指出,在這段時間發生了後來共媒經常「回帶」的「克爾中尉獲救記」。其實以往不時都有美軍飛行員被擊落後被國民黨地下營救的事,都沒人出聲,為何現在才有人獲共軍游擊隊救回而大造文章﹖其實很簡單,因為「美軍來了」,大家(包括國共)都想爭著「做帶路黨」,於是就要搞宣傳了。

7.3 可是,最後日軍「一號作戰」打破了這個計劃。日軍因為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於是以龐大的作戰計劃打算由華中一路打通到新加坡(他們叫「大陸打通作戰」)。講者笑說這樣完全符合日軍一向遇上問題就搞個更大的問題去掩蓋舊問題的作風。

一號作戰雖然沒有成功、更沒有扭轉日本戰敗的命運,但就消滅了湖南廣東一帶的國軍,於是香港附近也不再有國軍勢力了。而中共反而有機可乘,乘機擴張勢力。

7.4 講者展示1944年7月夏威夷會議pose照片,這次會議決定放棄香港轉攻菲律賓,再經菲律賓打上琉球﹕
講者指出這次會議三大主角都是各有盤算﹕
麥克阿瑟是軍事世家,對失陷菲律賓耿耿於懷,誓言「I shall return」。他只要反攻菲律賓雪恥。
尼米茲是個不理政治的海軍軍官,他只是靠專業分析認為攻打香港傷亡最少。
羅斯福則因為快要面臨大選,他需要政治支援。而偏偏麥克阿瑟曾經參選(你看日後他抗命不理杜魯門就知他的政治野心),有拉票能力。所以羅斯福要拉攏他提高自己連任的勝算。於是就支持取消攻打香港轉而打菲律賓了。(當然這樣也令香港少了另一次傷亡慘重的可能)
(講者笑說照片中左三那個人「唔知係邊個」,從維基紀錄上說這是William D. Leahy,美國首位海軍五星上將和首位總統總參謀長(相當於後來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他在戰史中的確不算很出名,難怪連搞戰史的也認不到。)

7.5 直到一號作戰趕走國民黨勢力之後,九廣鐵路才重新開通,從此亦可見之前各路游擊隊勢力之多。
而日軍發現大陸上的陸軍已被孤立,於是又重新收縮到城市裡去,把大量兵力調回日本防備美軍。於是當時國軍「反攻」其實也只是打傀儡偽軍而已。

日軍也猜到美軍的進攻方向,所以同樣制訂了防禦計劃﹕
分別是,當時日軍只剩下雜牌軍部隊可以防守香港了。
講者曾經聽見東江縱隊老兵聲稱日軍104師是最精銳部隊,但其實日軍精銳師團是不會編到三位數排得那麼後的。

7.6 哈爾斯第三艦隊切斷日軍交通線,於是又於1945年1月和4月發動轟炸。4月3日那次就死了二千人,因為美軍原定轟炸金鐘船塢卻誤炸附近民居。

8. 臨近日本投降,國軍曾經計劃反攻香港(黑鑽行動),而且當時還是美國人當參謀長。而當投降消息一出現,各方就立即起反應。
英軍服務團先通知港府官員出面「接收」香港政府(但日軍其實沒理會他們),英國艦隊率先趕來香港,8月30日抵達。

英國艦隊大概是怕了神風敢死隊,十分緊張,命令入港時所有日軍不准行動,而且艦艇所有炮位都全部準備好隨時還擊。這釀成了慘劇,本來日軍投降前安排了一隊自殺襲擊隊埋伏在南丫島(﹖),投降後自然用不著,雖然知道不用自殺式襲擊令人鬆一口氣,但因為日軍通訊太差,這批人收不到後續該怎麼辦的指示。於是一個自殺隊隊長就坐快艇出中環打算問清楚,怎料途中就遇上極度緊張的英國艦隊,結果整船人被亂炮打死了。

雖然國軍勢力被日軍掃出廣東未能派兵來香港,但中統也指示駐港人員出來「接收」,但這些手下卻顧著「接收」(搶)倉庫而沒人響應。(這個畫面倒也十分像《國產凌凌漆》中行刑隊受賄放人的搞笑鏡頭。#笑甚麼你也是中國人)
中共的東江游擊隊又曾攻擊哨站要求接收香港,但日軍沒答應。

結果還是政治談判解決,最後英國答應會利用香港幫助運送國軍去接收東北,而香港則歸英國。
回顧此事,英國奪回香港除了因為有武力(艦隊比國軍跑得快)之外,還已經因應英軍服務團的內部情報而準備了救濟物資,到境立即派發。反之,國軍接收廣州沒有準備,也只有搶掠收場。

沒有留言: